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9691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说课稿(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说课稿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一、说教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和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中国近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诗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诗。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

2、会诗人铿锵有力的节奏美。、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真挚爱国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指导学生创作小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又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理解诗歌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借鉴本诗的写法创作小诗。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我则主要运用诵读法、品读法、欣赏法、评价法来进行解决。三、说教法、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法。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3、基调,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讨论归纳法。对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及主题的表达采用讨论法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小结,得出诗歌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的。、写作训练法。本诗之所以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饱满是因为她选择了恰当的意象,在欣赏作者写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作小诗。、迁移训练法。补充舒婷的思念一诗,让学生与自己的诗句对比、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四、说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初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抛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诗人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理解诗人的情

4、感,这样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而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所以学习本诗的主要方法则是诵读、品味、悟情。、诗歌中情感的表达,都借助了许多准确恰当的意象。因此理解诗的情感一定要揣摩好诗的意象。于是在鉴赏本首诗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高涨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利用已学知识即兴选取恰当意象表达“思念”。然后再出示诗人舒婷的思念。二者对比,让学生进行鉴赏。再次培养学生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新旧知识联系,引入新课让学生背诵有关爱国

5、的古诗词,从而点出爱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它贯穿中国诗坛,然后引入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资料交流平台交待了解作者及时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所以先让学生介绍人作者及时代,对于学生没介绍到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整体感知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完全诗后学生自由读。然后谈对整首诗的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为后面的鉴赏奠定基础。、品味探究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清楚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诗人在诗的四个小节中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为表达这种情感都选取了哪些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

6、白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都要选择恰当的意象。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及各节诗后“祖国啊”国句话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这中间我则用小黑板以诗的第三节为例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因为朗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新课标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三,但在读这个环节上也不能放松。、拓展延伸这小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所学为所用。在鉴赏诗歌得出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关键所在之后,也让学生试着模仿诗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思念”。学生先作诗然后再与舒婷的思念,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印证本课的难点所在。、小结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重申,激发学

7、生课后继续读诗、作诗。、说板书本课的板书我是在学生概括完各小节诗的情感时标出“苦难、渺茫、希望、宣言”四个词语。然后在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时在黑板的左侧写出“意象”,紧着当学生说意象时就相应的填到每小节的情感所对应的前面,最后用大括号括起来。2、梅岭三章说课稿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

8、生动和音乐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

9、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一、导入新课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二、把握语脉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10、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三、品味语句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1、为了

11、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为了攻破第二

12、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四、拓展思维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a.李

13、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b.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裴为菲自由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五、提高能力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3月夜说课稿一 、说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二、说教学重点:1. 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

14、旨。三、说教学难点:1. 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四、说教学手段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 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3、采用多媒体教学4、海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作用: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

15、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它被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