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9967435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051625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英国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C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解析:选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是否适合当前的环境;题干中叙述的现象不能说明自发突变频率很低;变异是不定向的。2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X指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新性状产生BY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CZ指地理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2、向解析:选C新物种产生的标志为生殖隔离。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F

3、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纳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 D21%解析:选CA、a基因频率已知,据此可推导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种群1中各个基

4、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64%,Aa32%,aa4%;种群2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A36%,Aa48%,aa16%,则混合后的大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变为:AA50%,Aa40%,aa10%;混合后的A基因频率50%40%70%,a基因频率170%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的发生可以不经过隔离B进化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C自然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隔离没有必然联系;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

5、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6某河谷1万年前发生干旱,4 000年前形成沙漠,但在沙漠中分布着一个个泉眼,每个泉眼中分布着特有的不同种的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种鱼是遗传物质变化积累形成的B不同泉眼中鱼种群的基因库有明显差异C隔离是形成不同种鱼的必要条件D泉眼的环境变化导致鱼基因定向突变解析:选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泉眼的环境变化对有利变异有选择作用。7(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作用有利于提高种群内各种基因的频率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D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解析:选B自然

6、选择作用的结果是种群内部分基因频率增加,也有部分基因频率降低;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的环境会导致同一种生物的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8(2019南通考前卷)某地因甲虫成灾,长期使用乙酰甲胺磷来杀灭甲虫,甲虫的数量先减少后逐渐回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甲虫数量变化过程中,甲虫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长期使用乙酰甲胺磷诱导甲虫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药性C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D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

7、未形成新物种解析:选D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乙酰甲胺磷对甲虫进行筛选,不是诱导甲虫产生基因突变;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数量逐渐恢复是具有抗药性甲虫大量繁殖的结果;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虫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不会形成新物种。9(2019南通一模)某动物种群栖息地由于道路开发导致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解析:选D栖息地的分割会导致地理隔离,进而可能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

8、同;道路的存在会阻断4个种群基因的交流,但是不会诱导发生变异;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10(2019南师附中模拟)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A基因突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重组B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C由图可推测,种群1所处地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D若干年后,若此地环境无变化,这两个种群可能具有生殖隔离解析:选C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基因,A基因突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题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属于同一物种,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由图可推测,种群1所处地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理由是其中的黑身个

9、体数目较多;由于两个种群之间能突破地理屏障进行基因交流,若干年后,这两个种群不会具有生殖隔离。11.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C在、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DAa个体在、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解析:选C段AA个体为40个,aa个体为20个,Aa个体为40个,故A的基因频率40%40%1/260%;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而不

10、是基因突变;在、段,AA的基因型频率下降,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12(2019徐州一模)下图表示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因素的合理解释依次是()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解析:选B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以及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导因素,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由图分析,机制1属于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

11、为不同的物种。机制2属于一个小族群由于某种原因和原来的大族群隔离,隔离后,小族群的基因经历剧烈变化,当小族群再跟大族群相遇时,已经形成不同物种。机制3属于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由于行为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而演化为不同的物种。即机制1属于地理隔离,机制2属于种群迁出,机制3属于出现突变体。13(多选)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

12、的表现型解析:选ACD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是自身突变产生的,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14(2019泰州中学模拟,多选)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是()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

13、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解析:选BCD自然选择通过对个体生存的选择作用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虽然能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但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因此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并不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15(多选)将某生物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环境相差悬殊的两个区域甲和乙中,若干年后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甲区域中基因

14、型频率分别为SS80%,Ss18%,ss2%;乙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Ss8%,ss90%。下列基因频率结果正确的是()A甲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89%B甲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11%C乙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6%D乙区域s基因的频率为89%解析:选ABC已知甲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80%,Ss18%,ss2%,则S80%1/218%89%,s189%11%;乙区域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S2%,Ss8%,ss90%,则S2%1/28%6%,s16%94%。二、非选择题16假设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连续三年在幼苗期统计种群关于R(r)基因各种基因型所占比率

15、。第二年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RRRrrr第二年4/94/91/9(1)若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三年间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与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个体所占比率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_。第三年纯合子幼苗所占比率为_。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解析:(1)因为该群体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所以三年间R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是不变的,第三年与第一年相比RR个体所占比例也不变。(2)如果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因为是随机交配,在第二年中rr占1/9,说明r在F1中占1/3,所以RRRr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