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996544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合计得分得分评卷人 一、积累 (15分)1天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涌现出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成为我们的骄傲。请将下面的文字写在给出的方格内,力求做到正确、规范、美观。(2分) 智圣诸葛 书圣羲之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绯红(fi ) 绮丽(q ) 福祉(zh) 悄然无声(qio)B.憎恶(zng) 倔强(ju ) 玷污(din) 头晕目眩(xun)C.冗杂(rng) 寒颤(zhn) 畸形(j ) 叱咤风云(ch)D.逞辩(chng) 酬和(h) 脑髓(su) 怏怏不乐(y

2、ng) 答: 3.下列每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框内。(2分)A.专心致志 悴然长逝 眼花缭乱 一衣带水 ABCDB.变换无常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因地制宜 C.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重峦叠嶂 冥思暇想 D.郑重其事 德高望重 迫不急待 粗制滥造 4.文学常识与古诗文默写。(5分) ,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号 )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达到“无声胜有声”效果。请写出一个这样的诗句 , 。古诗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往往给我们以人生启迪。 (作者名)的“ ,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 (朝代)的龚自珍“落红不是无

3、情物,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天祥“ , ”更让我们明白人生有时还需有舍生取义的慷慨凛然。 5.名著阅读。(4分)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的就是人只有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才能成为伟人的道理。法国作家 在名人传中塑造的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正是体现这一道理的典型代表。A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蒲苇。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B看毕大疑,便到军中,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往北山路而退。上面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 ,故事情节: 。得分评卷人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甲乙文言

4、选段,完成69 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夜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5、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钩月矶: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亦复不恶 尝秋夜坐钓月矶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8.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景的。(2分)9.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得分评卷人三、现代文阅读(4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015小题。(18分)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

6、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

7、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意,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

8、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10.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1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

9、桐表示惋惜的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3分)12.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13文中还提及了其它的树和花,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1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1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3分)海啸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

10、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

11、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

12、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16.从内容看,本文第段介绍海啸的_,第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段介绍海啸的_。全文的说明顺序是_顺序。(3分)17.从第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4分) 18.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19.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B.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C.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一时难以察觉到。D.日本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之一,而我国海啸却不多见。(三)阅读下文,完成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