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949678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急性缺血性卒中正确的临床分型对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以及卒中相关研究如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基因学研究都至关重要。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最近国外又发表了两种新的卒中分型标准:SS-OAS和韩国改良AT分型,这两种分型都在原来TOAST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良和优化。而最近发表的-S-C-O分型更适合于二级预防、临床试验以及基因相关研究。但是,上述所有分型均忽视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没

2、有哪个分型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类。临床工作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病人,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直径不一定大于1.5cm,血管影像检查未发现载体动脉有狭窄,但这样的病人用已有的分类都被分到小动脉闭塞、小动脉疾病或小血管病,且现代的大多数神经科医生通常认为这就是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的,而这显然不太符合疾病的临床过程,这样的病人尽管应用了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物可能都无效,病情常常进展。 这样的临床表现不得不使人想到或许还是和穿支动脉口的病变有关,而我们以往的分型在这方面的考虑是有欠缺的,需要一个新的分型,把穿支动脉口的病变纳入到分型中去。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6排

3、C、增强MRA(CR)、CT血管成像(A)、灌注T、磁共振灌注成像(DWP)、高分辨RI/MA(H-MRI/MRA)、TCD微栓子监测(TCD-ES)、经食道超声(TEE)以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以前无法看到的病理结构和模棱两可的病灶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是一个新的卒中分型诊断标准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CISS定义大动脉粥样硬化(LAA):CI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或前后循环同时受累;2)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

4、或狭窄50%)的证据;)没有心源性卒中(C)潜在病因的证据;)没有可以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以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5)存在潜在病因的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高分辨MRI/RA和/或经食道超声证实的主动脉弓斑块4mm和或表面有血栓)。 2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无论何种类型梗死灶(除外了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有相应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狭窄50%)。)对于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类型,以下情形也归到此类:其载体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RMR)或任何程度的粥样硬化性狭窄(TD、R、CTA或A);)需排除心源性卒中;4)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心源性卒中(C)诊断标

5、准:1、急性多发梗死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共存的在时间上很接近的包括皮层在内的梗死灶;、无相应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3、不存在能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原因,如血管炎、凝血系统疾病、肿瘤性栓塞等;4、有心源性卒中证据;如果排除了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为肯定的心源性,如果不能排除,则考虑为可能的心源性。心源性卒中的潜在病因包括:二尖瓣狭窄,心脏瓣膜置换,既往4周内的心肌梗死,左心室附壁血栓,左心室室壁瘤,任何有记录的永久性或阵发性房颤或房扑、伴有或不伴有超声自发显影或左房栓子,病窦综合症,扩张性心肌病,射血分数70%,伴有或不伴有低灌注或侧枝代偿不好的证据。4.混合机制:上述2种或种

6、以上机制同时存在。病因分型的说明CSS将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成以下五型:LA、S、PAD、OE和UE。与以前的分类比较,CIS有以下不同: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类型中,包括了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经典TOAST和韩版TOAT6都没有提到主动脉弓粥样硬化,SSTOAS则将其归类到心源性卒中。尽管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病变所导致的梗死灶类型更接近心源性卒中,从操作层面考虑归类到心源性卒中更容易,但其病变则是粥样硬化,归类到粥样硬化应该更合理。 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类型中,如果属于穿支动脉孤立梗死灶类型,则其载体动脉只要有粥样硬化斑块或任何程度的狭窄都归类到大动脉粥样硬化,而不要求有5%的狭窄或易损斑块证据。这样可以

7、避免将部分因狭窄少于50%的斑块堵塞穿支而造成的梗死被归类到穿支动脉疾病。病因诊断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名称“穿支动脉疾病”,其诊断标准非常简单,没有梗死灶直径的要求,也没有“腔梗综合症”临床表现的要求,排除了其他疾病,考虑由穿支动脉本身病变所导致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穿支动脉病理显示, 导致症状性梗死灶的穿支动脉自身病变主要是穿支动脉口粥样病变,而导致无症状性腔隙或弥漫白质疏松的穿支动脉病理主要是终末小动脉的脂质玻璃样变,尽管apn在20年前就提出穿支动脉口粥样病变是一个被忽略的疏于研究和未被应用的概念,但这些年来在穿支动脉病理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进展,多数研究者或者仅研究其载体动脉(发现了载体动

8、脉粥样病变)或者仅研究终末动脉(发现了纤维玻璃样变),穿支动脉口粥样病变仍然是一个被研究所遗漏的病变。尽管没有反证据证明纤维玻璃样变不会导致症状性梗死灶,但也缺乏纤维玻璃样变导致症状性梗死灶的直接证据,因此,目前通常将因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症状性梗死灶等同于小血管病的做法是欠妥的,即使不认为这一型中主要是由穿支动脉口粥样病变所致,至少应该同时考虑穿支口粥样病变和纤维玻璃样变这两种病理改变。CIS中提出穿支动脉疾病这个概念,就是为了有别于既往病因分类中多将穿支动脉病变等同于小血管的做法,并将穿支动脉口粥样病变明确引入到病因诊断的这一型中。如果在临床病因诊断中能将穿支动脉口粥样病变和纤维玻璃样导致的症

9、状性梗死灶区别开是最理想的,但尽管弥漫白质疏松可以反应小动脉玻璃样变,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玻璃样变常共存,而目前的影像学又不能检测到穿支动脉壁情况,因此,在临床诊断上还难以区分两者。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将来会有可能对穿支动脉疾病做更进一步的分类。另外,穿支动脉疾病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避免了与小血管病的混淆,也避免了与“腔梗”的混淆。病理生理机制分型的说明尽管发病机制有四个分型,由于其中一型是混合机制,因此主要是三型,即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堵塞穿支、动脉到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对于颈内动脉起始和椎动脉颅外段病变而言,斑块表面的血栓形成会加重狭窄程度,继而可能导致完全闭塞。颈动脉粥样

10、硬化血栓形成性狭窄或闭塞有以下几个特点:1)如果斑块碎片或血栓形成不脱落,而且Wilis环侧枝代偿良好的话,则不出现梗死灶;2)如果斑块碎片或血栓形成不脱落,但Willi环侧枝代偿不好,在血压下降等诱发血流灌注不足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分水岭梗死,称之为低灌注;3)如果斑块碎片或血栓形成脱落至远端,则根据梗死灶部位不同称之为动脉到动脉栓塞或栓子清除下降。椎动脉病变梗死的发病机制类似颈内动脉颅外段。于颅内大动脉而言,譬如大脑中动脉,斑块表面形成的血栓会加重狭窄度,继而可能导致完全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狭窄或闭塞有以下几个特点:1)如果斑块碎片或血栓不脱落,也没有堵塞穿支动脉,而

11、且皮层软脑膜侧枝代偿良好,供应穿支动脉区的新生侧枝血管丰富,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经历了长时间缺血耐受,因此,即使完全闭塞,在其供血区可以不出现梗死灶;2)如果斑块碎片或血栓不脱落,也没有堵塞穿支动脉,但侧枝代偿不够丰富,在血压下降等诱发血流灌注降低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分水岭区梗死,称之为低灌注;3)如果血栓形成堵塞穿支动脉口,则造成穿支动脉区梗死灶,称之为载体动脉堵塞穿支;4)如果斑块碎片或血栓脱落到远端,根据梗死灶部位不同称之为动脉到动脉栓塞或栓子清除下降。基底动脉病变梗死的发病机制类似大脑中动脉。发生在分水岭区的梗死灶其发病机制称之为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低灌注指因为单纯的血流灌注下

12、降而导致动脉交界区出现分水岭梗死灶,而栓子清除下降则是指当微栓子进入到血流灌注相对不足的交界区后不容易被清除掉,堆积下来而造成的分水岭区梗死。上述两种发病机制想要截然区分开比较困难。当然,如果一个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超过70%的病人,狭窄同侧有分水岭区梗死,而同时TD微栓子监测又发现了微栓子信号则诊断栓子清除下降机制存在比较肯定,但即使TC微栓子监测未发现微栓子信号也不能否定其机制的存在。目前情况下,将两种机制混同可能更合适。那么判断低灌注是否一定要有灌注检查?如果进行了灌注检查,而且有灌注降低的证据,则诊断低灌注很肯定,但即使未做灌注检查,只要是发生在分水岭区的梗死灶,都认为有可能有低灌注存在。只要发生在分水岭区的梗死灶,其供血动脉狭窄超过70,无论灌注检查是否进行或是否有灌注下降的证据,都诊断为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总结CISS不仅有病因诊断,还有发病机制诊断。在病因诊断中将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归类到大动脉粥样硬化,使其更加符合真正的病理改变。在病因诊断中提出了穿支动脉疾病,将粥样病变正式引入到穿支动脉的病因诊断中。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的发病机制区分为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