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945520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方法指津我们在听别人叙述一件事时,为使自己能听明白,首先希望人家能说清楚;在“说清楚” 的基础上,为使自己能有一定的印象,希望人家能说得生动;在“生动”的基础上,则希望 人家叙述得有点波澜,以使自己产生兴趣。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忌平铺直叙。虽然平铺直叙有时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但很难使 人留下什么印象,更难产生吸引力。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 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平铺直叙是一种偷懒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波澜曲折的, 那为什么到了笔下却成为平板单调的东西呢?写记

2、叙文,作者都是在知道事件的全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下写的,你自己知道了,别人未 必知道,你用文字传达给他人时,如果只满足于“说清楚”,这个目标是是很容易达到的, 因为只要把事件的过程按先后顺序说清楚也就可以了。但是要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 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 即使在自己已知道最后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文章要有波澜,就必须对题材进行全面的认识,在结构安排上要能有点起伏。有篇作文 题为一张生日贺卡,题材很简单:爸爸送给妈妈一张生日贺卡。如果平铺直叙,没有什 么特别之处。但是作者却叙述得曲折起伏。妈妈4 0岁生日就要到了,以

3、前爸爸为工作常常 出差,一年中有半年在外地,这一次他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在家里为妈妈举行一次“隆重” 的祝寿仪式;全家早就计划好生日那天去郊外游玩,在饭店晚餐,买花和生日蛋糕;我和爸 爸说好,除此以外,还要给妈妈一个特别的惊喜;但是临近那一天的时候,爸爸突然接到了 紧急出差通知,去很远的地方,等我和妈妈得知消息回到家时,爸爸已经离开家了;我失望 极了,妈妈生日那天,将又是冷冷清清的了;我有点看不起爸爸,言而无信,我甚至觉得 这个家没什么意思了;妈妈生日那天,我比平时格外勤快,想以此让妈妈有点安慰;妈妈 倒很平静,说“早就没指望他在家”,“他在外面也很苦,你不该埋怨他”;晚上,当我打开 抽屉找生

4、日蜡烛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张生日贺卡,这是爸爸临行的时候留下送给妈妈,上 面写的是“我永远爱你”;妈妈看着贺卡,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如果平铺直叙,有些场面和细节就不会被写出来。也许有人认为,就这么一件事,很平 常,只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就行了,细部可以忽略,过渡没有必要,“我”的心理活动在文 章中多余按这种不动脑筋、“偷工减料”的主张,写作似乎是一件不需要技巧的事。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时,应当想到,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能不能“卖个关子”?, 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总之,竭力避免 平铺直叙,想方设法吸引读者.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

5、琢 磨,以期“找到感觉”,不愁克服不了下笔无神的毛病。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 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 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 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 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 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

6、倒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 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 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 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再看一篇短文:照相她一向聪明,可这回给难住了。几个外国人要给她拍照,并要她保持刚才的姿势:肩 挑菜箩,弯腰拣地上的菜皮,烂叶。菜是自家的,挑来卖完了,拣回人家剩下的菜边菜叶喂猪,这有什么新鲜?不给照? 咱们农家妇女不懂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别得罪了人家。给照?咱们又不缺吃少穿,照了去, 岂不丢人现丑?有了。她将身子一转,换了个角度,迅速

7、作出了刚才的姿势。可那几个外国人一看, 几乎同时耸动了肩膀,挤出了围观的人群。原来,她巧妙地利用了身后的标语牌“公共场所,自觉注意卫生”。(二)、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 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 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 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 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 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

8、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 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 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 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 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 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 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三)、巧合法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 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

9、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 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 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 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 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 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 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 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四)、抑扬法 这是

10、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 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 “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 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 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 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五)、虚实法 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 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

11、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 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 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 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 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 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 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六)、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

12、叙 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 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 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领初试时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 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13 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 壹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 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势态。(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

13、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 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 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京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 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 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八)、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 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 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 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

14、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 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个院子的人事沧桑、古迹遗存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 细微,初读起来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尽情勾画出院子的黑暗、 生活的孤寂之后,笔锋一转,文章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 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 的对比中,“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进行了全面地描绘和赞美。 原来,前面部分正是写出马缨花的“影”。如果不表现“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 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

15、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 合相生”吗?(九)、蓄放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 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 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 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 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 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 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金牌,妈妈问他

16、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 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 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蓄放”的 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 (十)、突转法 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 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 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 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记叙文在“尺水”中“兴波”的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止用 到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既要避免平铺直叙,又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 成拙。二、例文赏析例文 1黑土地上的忏悔 爷爷去了,带着深深的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