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9411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文化中的牡丹情结与文化解读古人有云: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自古以来,牡丹在中华 民族 的传统文化当中作为富有、高贵、美丽的象征。古时,我国的文 人骚 客好以物自比,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牡丹作为花中最为美 好的 代表,就成为各个时代中被文人骚客用以自比的代表。 通过对 我国各 个时代的文献的考察, 从唐代以来, 牡丹作为当时的封建统 治阶级所 钟爱的花卉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的宋代, 其越 发的被到人 们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文人骚客,在抒发对牡丹的喜爱之 情时,从不 吝惜文墨,故,牡丹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底蕴。一. 宋代文化与牡丹情结1. 宋代地域文化中的牡丹 洛阳地处我国黄河

2、中下游,属温带区 域,极为适合牡丹的种植, 且在李唐时期,其作为当时的京都,所以 成为我国的种牡丹、赏牡丹 的圣地,到了宋代发展到高峰时期。 在 宋词当中,有陆游的 “洛阳春色 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 憔悴剑 南人不管, 问渠情味似侬不? ”也有 欧阳修的 “更值牡丹开欲 遍,酴醾压架清香散。 ”其中,不难看出各个 文人对牡丹深深的爱 恋之情。 经过唐朝几百年的培育, 宋代时的牡丹 花的种类已极为繁 多的了, 尤其是品牡丹的圣地洛阳, 这里几乎囊括 了我国大江南北 所有品种的牡丹,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 过”就形象的 描述了洛阳牡丹品种数量繁多。通过对宋词的研读,那 时的牡丹已不

3、仅仅是作为上层建筑的领导阶层才能够赏玩的花种, 牡 丹已遍及我 国大江南北,成为老百姓们共同赏玩的花种。2. 宋代诗词文化中的牡丹 牡丹作为宋代所有阶层的人民所喜爱的 花种, 诗词当中不乏出现 诗人词客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牡丹的喜 爱之意。 如果你仔细研读宋 代的诗词,你就会发现,宋代的文人骚 客大多喜欢牡丹,栽植牡丹并 且精心呵护, 在赏玩牡丹时也总是会 歌咏赞美牡丹。 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欧阳修有 “更值牡丹开欲遍,醉醚压架清香散 ”,用牡丹的高尚品质 来自比, 表达自己对高尚生活 的向往之情和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宋代 进士寇准曾被皇帝要求为牡 丹赋上一曲,其张口就来, “培终得近天 家,有

4、芳名出众花。 香遽 暖风飘御座, 叶笼清霭衬明霞。 ”词人用牡丹 的高贵来衬托出皇帝贵为九五之尊的地位,亦用牡丹表达了自己因被 皇帝钦点而兴奋不已和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牡丹亲植锦堂前,回首 光阴二十年 ”这 句诗表达了词人因酷爱牡丹亲自在锦堂前栽植牡丹, 随着光阴的流逝 而独爱牡丹, 表达出对牡丹深深的喜爱之情。 栽植牡 丹,需要对牡 丹进行精心的呵护,及时锄去杂草,以使牡丹有好的花 枝。在宋代文 人中,对牡丹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对牡丹的赏玩,还有在 牡丹栽植过程 中所得到的体会,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价值追求。3. 宋代潮流文化与牡丹 宋代无论是诗人骚客,亦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达官贵族,其皆 是爱

5、牡丹之人,他们不仅喜爱赏玩牡丹,而且 喜欢栽植牡丹,牡丹, 在宋代就犹如如今的流行音乐一般,被人们广 为传颂。与此同时,人 们也酷爱种植牡丹,种植牡丹,需要对牡丹进行悉心的呵护,捉虫, 锄草,修剪,以使牡丹长势良好,如此一来,本就美的不可方物的牡 丹成为了花中之王。 人民在酷爱牡丹的同 时, 其不仅仅只是会去赏玩 牡丹,在赏玩之时,其亦会反省自身, 使自己的情操越发的高尚,由 此一来,赏牡丹, 咏牡丹就成为了宋 代不分男女,老少皆宜的一种潮 流文化。二. 牡丹情结对文化底蕴的影响1. 花开富贵,美艳昌盛 古人有云: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 每个时代的人们皆是向往富 贵繁荣之人,牡丹花在众多

6、的花卉种类当 中,其意为富贵祥瑞,面对 美丽大方的牡丹,诗人们更是尽情的吟 咏,伴随着文化的发展,时代 的变迁,宋代的牡丹已成为文人骚客们 宋代的诗词当中,不乏诗人为 向往富贵繁荣, 或是希冀国家日渐昌 盛而歌咏牡丹, 尤其在宋代出现 双头牡丹时, 当时的诗人皆为之表 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牡丹在诗词 当中出现的频率明显要高出一 截, 在之后的诗词当中, 甚至出现了三 头牡丹的身影,皆是表达了 人们对富贵繁荣,祥瑞昌盛的向往之情, 花开富贵,美艳昌盛。的社交媒介,他们赋诗作对,饮酒高歌,总是有着牡丹花的陪伴。在2. 花之贵族,心之所向 古时,每一种花卉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牡 丹花属芍药科植物,其

7、 色泽艳丽,种类繁多,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其宋代南寓意着尊贵,富有,这 就难免使人们引起其对高贵的向往。方经济文化水平高度发达, 达官显贵皆在南方定居,而北方与南方恰 好相反,北方年年战乱,人 民流离失所,难以正常生活。这样的社会 现状造成了人民对安居乐业, 富贵安逸的生活更加的向往, 于是象 征着富贵昌盛的牡丹花就成为了 人们的最爱的花卉。牡丹成为了人们 寄托对富贵昌盛的愿望的物品, 人民都赞美她,歌颂她花之贵族,心 之所向。3. 花之品性,文人楷模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 诗人们作诗大多讲究托物言志, 诗当中 的 牡丹或是忧愁,或是高雅, 或是欢快,其皆是表达了诗人的处事 态度 和为人原则。例如

8、宋代的诗人寇准的 “不堪花下听歌处,却向 长安亿 洛阳 ”,表达了作者因被贬长安而郁郁不得志, 看着牡丹 花,听着商女 的歌声,不由得思念起来洛阳的繁华和美丽; 穆修的 雨中牡丹 “黄 金期胜赏,三月破濃芳。妬忌巫娥雨,摧残洛苑 香。怨啼甄后玉,寒 出贵妃汤。掩敛无聊极,谁来替断肠。 ”表达 了作者在雨中欣赏牡丹之 时,不由得想起了杨贵妃的凄凉故事, 充 满了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希 冀和胆怯。 几乎每首诗中的牡丹都是不 一样的, 因为赏花的人的性格 不同,所以诗中花的特点也不尽相 同, 但美丽的花却一定有着高尚的 品格,花之品性,文人楷模。三. 宋代文人的牡丹情节1. 边塞诗人与牡丹 宋代的北方

9、连年战争不断, 有不少诗人因官场 失意而被贬北方谪 守边疆,故,就有了边塞诗人这一称呼。边塞的生 活条件恶劣,不比 中原的繁华,且还要提防边疆的战事,诗人本就是 文人出身,原来的 生活负担较轻, 哪能受得了这苦, 致使诗人不得 不通过诗词来抒发自 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希冀国家安定兴荣, 百 姓安居乐业的情感。 牡 丹作为花中最美好的一种, 且是中原文人皆 喜爱的花种, 其自然而然 就成为了边塞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媒 介, 无数的边塞诗人赞美牡丹 花的美好,或是充满希望, 或是对自 己的际遇愤愤不平,或是求见伯 乐之情。2. 仕途坦荡的诗人与牡丹宋代的南方与北方处于两个极端, 南方的经济高度发达

10、, 人民 安 居乐业,生活无忧无虑,汴京周围皆是各种商业场所和娱乐场所, 无 论是初入官场的毛头小子, 亦或是官场上呼风唤雨的达官显贵, 在顺 风顺水之时,总是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 放浪形骸 之外的情感。牡丹在南方确实处处可见,在当时也有 “牡 丹花会 ”,吸 引着各种文人骚客接踵而至,他们赞美牡丹花的美 丽,以牡丹自比, 向往着自己以后能够时时刻刻都如今日一般, 春 风得意。 如宋代诗人 陈襄的“逍遥为吏厌衣冠, 花谢还来访牡丹。 颜色只留春别后, 精神宁 似日前看。雨馀花萼啼残粉,风静奇香喷 宝檀。只恐明年开更好,不 知谁与并栏干。 ”其就表达了作者在春 风得意之时,

11、 赏牡丹花,表达了 自己对自己仕途一片坦荡的欣慰和 希冀自己能够岁岁有今日, 年年有 今朝的情感。3. 抑郁不得志的诗人与牡丹 生而为人,人生当中难免有诸多不如 意,诗人也是如此,无论是 官场失意,亦或是情场失意,人们总是难 免唏嘘,人生之不如意十之 八九。当诗人面对诸多不如意时, 诗人 总是借助诗词歌赋来发泄自己 心中的愤懑情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愁闷之 情。 如宋代诗人张至的 题姚 氏三头牡丹 “姚黄容易雒阳观, 吾土姚花洗眼看。 一抹胭脂匀作艳, 千窠蜀锦合成团。春风应笑香 心乱,晓日那伤片影单。好为太平图绝 瑞,却愁难下彩毫端。 ”这 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抑郁不得志之时, 应邀到 好友姚黄家欣赏

12、三头牡 丹, 其笔下的牡丹虽然颜色艳丽, 但却有着一 种英雄迟暮的感觉, 表达了自己的仕途不如意,看着昨天越来越多, 明天越来越少,却壮 志难酬的愤懑情感。四. 结语宋代是每一个文人最想穿越过去的时代, 那时的文人皆文采斐 然, 文学高度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就成 为了 每一位诗人争相歌咏的对象。 牡丹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人的 眼中都 是不一样的, 有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的 表达了词 人对自己的高尚品格的约束之情, 也有忧国忧民的愁闷情 感。 宋代文 化与牡丹之間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大多都体现着中华民 族最朴素真挚 的情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追求, 深深的影响着我 们的生活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