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88369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 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 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 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疾病的经过因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疾病的结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死亡可分为三个阶段濒死期,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病因一外因 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

2、.机械性因素5.其他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二)内因 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即感受性,另 一方面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即抵抗力。应激:机体在应激原的作用下,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借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或血液性状改变所造成的涉及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某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局部而引起的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充血:某器官或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由于

3、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简称充血。 炎性充血,是由致炎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充血。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受阻后,其邻近的动脉吻合枝扩张而发生的充血,称为侧枝性充血。 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称为贫 血后充血或减压后充血。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 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淤血可分为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局部性淤血:静脉受压,静脉管腔阻塞。全身性淤血:主要是由于心脏机能 不全或胸内压增高引起。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

4、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 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黄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 肝。缺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给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为局部贫血。原因1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2动脉受 压 3. 动脉痉挛结局:由于缺血组织缺乏氧及营养物质的供给,加之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而积聚,所以常引起 组织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梗死)。出血:血液流出心脏和血管之外的现象。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外出血:血液流到体外。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陈芬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

5、原因, 1.心血管内膜损伤 2 .血流状态改变 3.血液性质改变血栓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形态首先是血小板析出粘附 粘性变态,血浆纤维蛋白原变成凝固的纤维蛋白,形成最初的小丘状血栓血小板血栓。因它是血栓形成的起 始点,又称为血栓的头部。成分:主要由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所组成珊瑚状的血小板梁突入管腔。纤维蛋白原变为细网状纤维蛋白横挂于血小板小梁之间,其中网罗有白细胞和大量的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成分:主要由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和多量红细胞构成。3. 红色血栓的形成过程:随着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并逐渐增大,血流更为缓慢,当管腔完全被阻塞后,局部血流 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

6、,称为红色血栓。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称为血栓尾。4. 透明血栓是指在微循环血管内形成的一种均质无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微型血栓。这种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 成。栓塞循环血液中的异物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的过程。 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生体积萎缩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生理性萎缩,在生理情况下,动物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随着集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发生的萎缩现象。也成为退 化病理性萎缩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相应的组织和器官的萎缩 全身性萎缩,畜禽常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全身性萎缩时,体内各器官,组织都发生萎缩,但是程度是不同的。 局部性萎缩是由局部原因引起器官或组织的萎缩。变性

7、: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过多。 常见的变性,细胞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间质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细胞、间质 变性:透明变性水泡变性又称为水肿变性。脂肪变性指变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游离脂肪滴的现象 粘液样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蓄积,使其具有粘液组织形象的现象。 淀粉样变性指在组织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现象。淀粉样物质成分:糖蛋白 透明变性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性是指在慢性病理过程中,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了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的玻璃 样物质的现象。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细胞核变化是细

8、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1核浓缩,核染色加深,体积减小,核膜皱缩; 2 核破碎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成小碎块,散在分布于胞浆中。3 核溶解,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染色变淡,整个细胞核完全溶解。仅存核影或完全消失。 坏死的类型一凝固性坏死1干酪样坏死 2.蜡样坏死二液化性坏死三坏疽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为维持自身组织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又称程序性死亡 结石在腔状器官管的管腔内,由无机盐和有机物聚集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结石。类型1.尿石2.胆石 3.肠石1. 修复是指组织缺损由周围健康组织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2. 代偿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

9、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 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3. 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细胞的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新生称为再生。4. 肉芽组织是指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的幼稚结缔组织。肉芽组织的组成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5. 化生是指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变为另一种成熟组 织细胞的过程。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细胞的变 质、渗出和增生三个过程的综合。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发热、白细

10、胞增多等。炎症的原因 致炎因素1.生物性因素 2.物理性因素 3.化学性因素 4.免疫性因素 5.机械性因子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1.致炎因素与致炎因子的性质、数量、作用时间及所作用的部位等有关 。2. 机体因素1营养状态2免疫状态3内分泌状态促炎激素 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等。抗炎激素 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炎性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 变质是指发炎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物质代谢障碍。 原因和机理一是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二是血液循环障碍三是炎症应答的副作

11、用所导致。 渗出是指血浆成分,细胞成分从血管内逸出到炎区中的过程。包括血管反应血液循环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渗 出两部分。(1)渗出液的类型:浆液性渗出液,纤维素性渗出液,漏出液,单纯流体静压升高所形成的液体,血浆低渗。(2)渗出液的作用渗出液的防御作用:稀释毒素,运输补体、抗体和炎性细胞,限制病原体的扩散但渗出液 过多也有不利的一面,发生在肺脏可影响气体交换,发生在脑膜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等神经症状,心包 腔内积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限制心脏搏动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心衰。3)液体渗出的原因 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2)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3)组织渗透压升高 增生,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的刺激下,

12、炎症局部细胞分裂增殖的现象 炎性细胞种类主要有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大类。1嗜中性白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是核分叶,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胞核分成2-5 个叶,幼稚的胞核不分叶而呈弯曲的杆状或带 状2功能: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吞噬作用,对吞噬的异物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崩解后释放各种酶类,溶 解周围变质组织,形成脓汁。3在炎症中的作用出现在炎症的早期和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的全过程。 2嗜酸性白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成熟的细胞核多分为2叶,各自呈卵圆形。无溶菌酶和吞噬素2) 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3) 在炎症中的作用出现于变态反应性炎、寄生虫性

13、炎和食盐中毒过程中。嗜碱性白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胞核呈不规则的S状2功能和在炎症中的作用:嗜碱性白细胞参与I 型变态反应。4) 单核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2功能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和强大的吞噬机能。可吞噬较大的微生物、异物以及细胞等。参与特异性免 疫反应。产生炎症介质,调控炎症反应。慢性细胞内感染时,单核细胞可变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 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3在炎症中的作用:出现在慢性炎症和炎症的晚期。单核巨噬细胞为主要的炎症细胞。(5)淋巴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有大、中、小三种,直径分别为5m、10 um、15um,成熟的淋巴细胞多为小淋巴细胞。 根据来源、功能及淋巴细

14、胞膜外表标志,可把淋巴细胞分成T、B、K NK等几大类。2功能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演变为浆细胞。浆细胞胞浆较丰富,核呈圆形, 常位于细胞的一侧,核染色质团块沿核膜呈车轮状排列。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K 细胞能杀 伤被抗体覆盖的靶细胞。NK细胞是一类无需抗原刺激,也无需抗体参与的杀伤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 毒感染细胞等。3在炎症中的作用一方面杀伤病原体等致炎因子。另一方面通过产生炎症介质调节其它炎症细胞的渗出和功能。 一般出现于慢性炎症和炎症的晚期,在病毒性和过敏性炎时,淋巴细胞为主要的炎症细胞。炎症细胞的效应机制 (1)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与经抗

15、体和补体调理的吞噬物接触时,伸出伪足包裹吞噬物形成吞 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物被溶酶体的水解酶消化、分解的过程。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炎症的全身反应一发热二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 生物性致炎因素引起的炎症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增生炎症的本质及其生物学意义:炎症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机体通过发生炎症使 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损伤作用局限化,并进而消除病因,修复缺损,到达保护机体的作用,也会带来不同的损害。 炎症的分类 依据炎症局部的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大类。一、变质性炎 .原因常由各种中毒或一些病原微生

16、物的感染所引起.。特点 :炎灶组织细胞变质性变化明显,而 炎症的渗出和增生现象轻微二、渗出性炎 渗出性炎是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变质和增生轻微的一类炎症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可将渗出性炎分为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卡他性炎和出血性炎。三、一般增生性炎症是指由非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相同组织增生的一种炎症,增生的组织不形成特殊的结构, 通常也称作非特异性增生性炎。根据病变特点,一般可将增生性炎分为两类 .1.急生增生性炎 2.慢性增生性炎 危害人类的三大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癌) 、脑血管病变。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发生质变,并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细胞团块。瘤细胞的特点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