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88361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本规划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芜湖市域城镇 体系规划与芜湖市中心城区规划两大部分内容。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2020年。第一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区域协调发展规划1、芜湖市区域定位 目标为泛长三角城市群中资源环境优越的大型综合性城市、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镇带核心城市。2、芜湖市在东向发展中的战略总体目标 使“长三角”成为芜湖市的四个 “依托中心”: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 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 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 使芜 湖市成为“长三角”五个重要的“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先进加工制造

2、业基地、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第一阶段:20062010年,GDP年增长率为17%, 2010年GDP达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 64%。第二阶段:20112020年,GDP年增长率为13.4%, 2020年GDP达350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超过80%, 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市域城镇化水平目标到 2010 年,市域人口达到 29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 64%;到 2020 年,市域人口达 357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 80%;规划期内, 城镇化

3、水平平 均每年提高 1.70个百分点。四、市域空间利用与空间管制根据自然生态约束与经济开发支撑单元评价, 将芜湖市域划分为四类 地区,即适宜开发一类(优化开发)、适宜开发二类(重点开发)、限制 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开发功能区。五、市域经济功能片区划分 市域经济功能片区划分为“一带、一环、一主、一副”。1、“一带”即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电能、船舶、汽车、建材、造 纸、化工等产业。2、“一环”即环形生态廊带,以都市农业、生态林业、水产养殖为 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类观光休闲与生态旅游, 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3、“一主”即城镇发展主片区。以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 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要

4、发展方向。至 2020 年,规划城镇人口 约 300 万人。该片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一体两翼”。(1)“一体”为芜湖市中心城区,是芜湖市域政治、商贸、文化中 心与重点产业基地,面积 720 平方公里。至 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 1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195 万。(2)“西翼”为繁昌县域中西部地区,区域面积约 420 平方公里, 以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支柱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至2020 年,规划城镇人口为 2535 万。(3)“东翼”为芜湖县域大部分地区,区域面积约 480 平方公里,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至 2020 年,规划城镇人口为 3040 万。4、“一副”即城镇发展

5、副片区,为南陵县域部分地区,区域面积约 330平方公里,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绿色环保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至 2020 年,片区规划城镇人口为 3040 万。六、产业发展策略1、支柱产业发展目标近期( 2006-2010年),积极推进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 革实验区建设, 做大做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材料、 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 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药业、信息产业等新兴 产业。远期( 2011-2020年),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 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药业、信息产业等八大支柱产业,成 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地。2、产业发展策

6、略第一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一 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高科技设 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水平。第二产业: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提升 做大传统产业,提高电能、船舶制造、纺织服装、制药、食品加工等传统 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将装备制 造业作为芜湖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业, 以大型娱乐旅游项目 为重点,带动餐饮、酒店、运输、商贸、娱乐等产业配套发展。促进会展 经济再

7、上新台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七、城乡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芜湖市域城乡等级规划为四级: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 中心镇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其中,特大城市1座,中小城市3座,中心镇 11座,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1000个左右。芜湖市域城乡规模等级结构规划一览表等级城镇分类城镇名称数量-一一中心城区芜湖市1二次中心城区繁阳、籍山、湾沚3-三重点中心镇许镇镇、荻港镇、弋江镇、孙村镇、六郎镇、陶辛镇11一般中心镇三里镇、工山镇、红杨镇、平铺镇、何湾镇四新型农村社区 居民点1000左右八、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建设宁安、合杭城际铁路,与国家咼速铁路和区域城际铁路网连 接,形成与长三角区域上海、南京

8、、杭州等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 网络;皖赣线与宁芜铜实施复线电气化, 淮南线实施电气化,提升芜湖在 华东地区的铁路主枢纽优势。2、芜湖港为长三角主要的枢纽港口之一,充分利用“黄金水道”, 发挥长江航运的功能,强化与长三角连接的芜申运河等内河干线航道整 治,打造区域航运物流中心。3、航空客运近期积极依托南京禄口机场与合肥骆岗机场,利用高速 公路网的建设,加强芜湖同禄口机场的联系,远期启动芜湖支线机场建设。4、积极建设以芜湖为中心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以城际铁路与高速公路为第一层次联系通道,快速干道、国道、省道为第二层次联系通道。5、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进行扩能改造和优化,加强多式联运集疏运 通道

9、连接,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全力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九、市域岸线利用规划芜湖市自然岸线总长 74720 米,其中港口岸线长 42860 米,已利用港 口岸线长 16172 米,新增港口岸线长 12128米,预留港口岸线 14560 米。十、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科研设施规划 以建设皖江地区科技中心为目标, 依托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区, 建立 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科研体系;结合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 建设,配置科技站。2、教育设施规划 完善中小学布局;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3、文化设施规划建立健全市级 区(县)级社区(镇) 级新型农村社区居 民点四级文化设施体系,近期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基

10、础设施。4、体育设施规划建立健全市级 区(县)级社区(镇) 级新型农村社区居 民点四级体育设施体系。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立健全市级 区(县)级社区(镇) 级新型农村社区居 民点四级医疗卫生设施体系。6、商贸设施规划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服务网络, 形成市级 区(县) 级社区 (镇)级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四级商贸服务体系。十一、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供水工程规划 中心城区配置六座水厂, 繁阳北区、 湾沚次中心城区与籍山次中心城 区由中心城区水厂供水,繁阳南区由新港水厂供水。2、水利工程规划规划建设芜申运河与青弋江分洪道工程。3、污水处理工程规划中心城区共配置六座污水处理厂,次中心城区各配置一二座

11、。4、防洪工程规划芜湖市域范围长江干堤要能防御长江 “五四年型” 洪水的标准, 干堤 按不低于二级堤防标准设置。到 2020 年,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综 合治理按规划全面实施,流域防洪能力达到 20 50 年一遇标准。5、供电工程规划规划新建 500 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四座、 220千伏变电所九 座。6、燃气工程规划规划在弋江南路东侧、 马饮大桥以北殷村建一座城市南门站, 在清水 城东新区与三山区各建一座高中压调压站。 建设中心城区至芜湖县和南陵 县的高压燃气管。7、环卫城乡一体化规划 规划新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延伸至市域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 垃圾处理将以焚烧发电为主, 卫生填埋为

12、辅, 规划保留市域现状两处垃圾处 理场,于市域东、南、西三片各增加一处垃圾焚烧电厂。8、信息工程规划芜湖市应以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为目标, 以建设数字芜湖为重点, 以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十二、生态建设总目标市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保护饮用水源, 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市域内长江干流保持在 川类水质,长江主要支流入江水质达到 川 类,城市主要水环境功能区达到相应的水质目标。 城镇噪声环境质量按功 能区全面达标。城镇工业固废处理率达 98%以上。城镇生活无害化处理 100%,森林覆盖率发展目标 33%。十三、旅游发展目标与策略将芜湖市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

13、旅游线的重要节点, 皖南旅游区最重要 的门户和旅游集散地, 泛长三角最时尚的商务文化休闲都市、 长江沿岸最 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之一,安徽省重要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加强与“两山一湖” 旅游资源的整合,充分依托方特欢乐主题公园 等旅游资源, 形成 “两山一湖一城 ”旅游经济带。 开发建设一批新旅游景区(点),利用交通区位优势, 加强芜湖与长三角的旅游合作, 将芜湖建设 成为泛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十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新农村布点针对各地区不同的情况, 划分为强控区、 中控区和弱控区 三种不同类型地区, 对于未来城市建设区域从严控制, 而对于农村地区则 通过加大规划

14、点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投入的办法引导农民集聚, 从而有序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顺利实施。十五、规划区范围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为 720 平方公里的芜湖市区行政区域及 62 平方 公里的方村镇行政区域,城市规划区用地面积约为 782 平方公里。第二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一、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先进的 制造业基地,滨江特色旅游城市。二、中心城区规模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 2010年: 150 万人;远期 2020年: 195 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 2010 年:150 平方公里;远期 2020 年: 195平方公里。三、用地发展方

15、向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 “东扩南进” ,即:向东跨过扁担河至万春 圩区拓展,重点建设城东组团;向南沿九华南路往弋江区中部与南部发展, 重点建设城南组团; 向西南沿长江与芜铜铁路往三山区方向拓展, 重点建 设三山组团。四、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结构中心城区总体空间结构为组团式,即“五大组团”:城中组团:城市 商贸、商务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城北组团: 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 头的先进制造产业区; 城东组团:以现代工业、 居住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 区;城南组团:以文化科教、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区;三山组团:以临 港工业、能源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区。五、中心城区空间分区与空间管制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禁建区、 限建区、 适建区和已建区四种用地类 型。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适建区。、六、城市建设用地布局1、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将中心城区第二产业布局整合为“两主、两副”, “两主”分别 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两副” 分别为鸠江经 济开发区与芜湖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含临港工业园区)。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1)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城市级(副城市级)、区级、社区 级三级商业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