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988224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诗歌创作一、“吴中四杰”的诗歌创作: “吴中四杰”指元末(13511367)聚居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四位诗人,即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这四人都是在明初(即洪武七年至十八年这段时期,也即1374年1385年)去世的,所以历来把他们归入明初阶段,以比肩于“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总体上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愁苦郁闷心态和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之情,诗歌基调凝重悲怆。(一)杨基的诗歌创作:杨基(13261378),字孟载。少年即有诗名,成名作是效仿元末大诗人杨维桢的铁笛歌,杨维桢称赞说:“吾在吴又得一铁,优于老

2、铁矣!”他的不少诗歌保存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其中的春草诗最受传诵:“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除此而外,他的一些诗歌也反映了作者坎坷的生活境遇,如忆昔行赠杨仲亨诗。(二)张羽的诗歌创作:张羽,字来仪,其诗音节谐畅,情喻幽深。如赠僧还日本:“杖锡去随缘,乡山在日边。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咒水龙归钵,翻经避浪船。本来无去住,相别与潜然。”(三)徐贲的诗歌创作:徐贲,字幼文。前人评他的诗:“词采遒丽,风韵凄郎”,但其诗才居于“四杰”之末。(四)高启的诗歌创作:高启(13361374),字季

3、迪,号青丘子,居“四杰”之首,也是有明一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明诗纪事也说:“高启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后因辞官而被明政府腰斩于市。高启的诗,无论是从艺术特点还是从思想内容来讲,都有其突出的特点:1、高启诗歌的艺术特点:(1)、注重学习古人,于汉魏、六朝、三唐等诗皆有所涉猎,所以“大篇短章,备乎众体”、“不拘拘乎一体之长,”擅长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

4、。(2)诗以才情奔放著称,风格清新俊逸。尤其是歌行体,更表现了一种豪宕凌厉、奔放驰骋的气势。2、高启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通过对战争惨象的描写,一方面表现诗人对人民大众的悲悯,一方面表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中,在战争惨象描写的基础上,既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也表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心境:“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不知将军谁,此地昔战奔。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登高望废垒,鬼结愁云屯。当时十万师,覆没能几存?应有独老翁,来

5、此哭子孙。年来未休兵,强弱事并吞。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2)、表露作者在明初政局中“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如池上雁诗,以隐喻的手法,再现了自己“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的生存状态,以及自己“孤宿敛残羽”的孤独。池上雁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曳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豢养恩,饱饲贷庖厨。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 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3)、抒发作者的生活理想。如青丘子诗,表现了作者“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的生活理想,看重于对个体精神生活的追求。青丘子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6、蹑 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朝吟忘其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蔼蔼晴云披,轧轧冻草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

7、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扣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但愁欻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博异志:“贾客吕卿筠善吹笛,月夜泊君山侧,命酒吹笛。忽有老父驾舟而来,袖出笛三管,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鼍跳喷;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躁,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饮酒数杯,掉舟而去,隐隐没入波间。”这首诗充满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奇思幻想,狂放恣肆,笔墨酣畅,形象生动,大有李白遗风。诗中多用排比句,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

8、,一韵到底,音节铿锵,富有韵味,是高启长篇歌行的代表作。(4)、对历史进行反思的登临怀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其代表作。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段,一方面通过“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的对照笔法,表现了作者对“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的历史悲剧意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当前安定局面的庆幸:“从今四海用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

9、?铁索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该诗是一首七言为主的杂言古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如下:首先,诗人落笔气势雄健,给读者一种阳刚、崇高、雄健、横逸的美感享受。其次,句中每四句一换韵,字响韵响,句圆意圆。在整齐的七言句中,杂以三言、九言,显得气宇轩昂,错落有致。再次,使用典故切贴精当:“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事见南史孔范传。当贺若弼、韩擒虎率领数十万雄师准备渡江的时候,佞臣孔范说:“长江天堑,古来阻隔,虏军岂能飞渡?”陈后主以为然,结果做了隋军的俘虏。“黄旗入洛竟何祥?”

10、事见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引江表传;“铁索横江未为固”事见晋书。前四句是点,后三句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剧,后三句便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前四句是铺陈史实,后三句便是深化主题,也是诗人“我怀郁塞何由开”的深层原因。二、袁凯的诗歌创作: 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出名,所以人称为“袁白燕”。他的有些诗歌涉及了个人的身世遭遇,所以有真情实感,如其的江上早秋诗。三、“台阁体”的诗歌创作:(一)“台阁体”的基本倾向及代表作家:“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在诗坛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所谓“台阁”,是对当时朝廷中内阁和翰林院的总称,又称之为“馆阁”。所谓的“台阁体”,就是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倾

11、向。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贫乏,多是出于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以“颂圣德,歌太平”为主,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他们沦为明政府粉饰太平的工具,诗歌创作缺乏真情实感。(二)“台阁体”诗风盛行的原因:1、作家地位高,生活处境优越;2、社会政治安定、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的生存处境有所改善;3、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四、“茶陵诗派”的诗歌创作:(一)“茶陵诗派”的由来: “茶陵诗派”,是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文坛领袖李东阳为代表而形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李东阳(14471516)字西涯,为湖南茶陵人。他十八岁进士及第,选翰林庶吉士,至六十六岁以特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高职。

12、由于他政治地位显赫,又注意提携后进,一时诗人奉为正宗,便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文学创作流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所以被称为“茶陵诗派”。成员主要有谢铎、张泰、邵宝、鲁铎、石瑶等人。(二)“茶陵诗派”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针对台阁体萎靡不振的文风,提出了“诗学汉唐”的创作主张,如李东阳说:“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在如何学古的问题上,他强调对其声调格度的把握,提倡通过反复吟诵,将诗人的主观情感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 在创作实践上,他们的诗歌创作反

13、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部分作品还写得相当不错,如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对台阁体诗风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同时又保留了某些痕迹。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散文创作一方面继承元代散文“宗经载道”创作观念的遗绪,一方面受元明交替之际社会动荡局势的影响,人心思治,另一方面和明初政府对程朱理学的强调有关,明前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在明前期的散文创作中,宋濂与刘基是两个最值得注意的作家,同时,明政府科举中实行的“八股制义文”的规定,也使明前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一、宋濂的散文创作: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曾游学于元末著名学者吴莱、黄溍、柳贯等之门(吴莱、柳贯与宋濂

14、皆为金华府浦江人,黄溍为浙江义乌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明初,授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学,修元史,充总裁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老致仕。洪武十三年,因长孙慎坐胡惟庸党案,举家谪居茂州,途中遇疾,洪武十四年卒于夔州。他是明初文坛领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有宋学士全集三十六卷。宋濂论文,以载道宗经为其核心。(一)他认为:“凡有关民用及一切弥纶范围之具”,均属文章应表现的内容。而“文者,道之所寓也”,故作文的目的应“以明道为务”。“道”主要体现在“六经”,是文之最高标准,故作文之法应“以群经为根本”,“本根不蕃则无以造道之原”。(二)、在作

15、家修养与创作的一般关系方面,他认为“为文者必在养气”,“养之而后道明,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文雄而后追配乎经,不若是不足谓之文也。”(三)在文、道关系上,他既不把文与道绝对对立起来,也不认为道外无文、经外无文,而要求有一定的文采为道统服务。(四)在古今关系上,他倡导“师古”,反对“视前古为无物”,也反对拟古摹古,认为“古今之势不同”,为文不能“拘乎古之遗法”,“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在创作实践上,宋濂的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不过由于作者深邃的思想修养和博深的文学功底,他的散文创作不但富于思想性,而且富于文学性,不同于那些苍白迂腐的说教文字。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关于人物传记方面的文章写得尤其动人。如秦士录文章,作者以简洁的文字,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外貌特征,通过几个典型事件的叙述,就把一位文武全才的壮士形象传神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对这类人物不被重用的社会现实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此外,他的记叙文也写得非常简洁朴实,如送东阳马生序散文,就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作者年轻求学时的艰苦经历,和当时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作对比,以启发后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记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