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879077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二)立体图形教案设计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正方体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生: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成两类,长方体、正方体为一类,因为它们由平面围成;圆柱、圆锥为另一类,因为它们由平面和曲面围成。师:今天我们就来分类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回顾与整理1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1)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

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2)正方体的特点。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结合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相同点不同点关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2.圆柱和圆锥。提问:你对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认识?预设生1:圆柱的上下两

3、个面叫作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生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有无数条高。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生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生5: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结合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底面侧面高圆柱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圆锥一个圆。沿母线展开是扇形。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3.观察手中的立体图形,说一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平面图形能组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

4、不一定都由平面图形组成)4复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观察这个长方体实物,并说说从自己观察的方向所看到的图形。(2)教师在原来的长方体上面再放一个同样的长方体,提问:你能说出你看到的图形吗?(3)拿出小正方体,在小组内把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并互相说一说所观察的方向和看到的图形。“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

5、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4)课件出示教材90页8题。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6、,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