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9877859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庄规划图册说明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概述I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目的1三、规划原则1四、规划依据2五、规划目标2六、规划指导思想3七、规划内容3八、规划期限3第二章 村域规划3一、现状概况31、行政隶属32、地理位置33、自然条件34、人口及土地情况45、经济与产业46、道路工程47、电力、电信工程48、给水、排水工程49、公共服务设施410、环卫设施4二、村庄建设现状存在问题4三、村域规划5(一)规划指导思想5(二)规划思路5(三)规划内容6四、产业发展规划6五、发展规模7第三章 村庄建设规划7一、用地规模7二、规划用地布局7四、基础设施工程规划8(一)道路系统规划8(二)给水工程规划8(三)排水工程规划9(四)

2、电力工程规划10(五)电信工程规划10(六)竖向规划10(七)能源利用规划10(八)环卫设施规划12五、景观环境规划12(一)景观规划12(二)环境保护规划12六、防灾减灾规划131、消防规划132、防洪规划133、抗震规划13第四章 规划的实施和管理13一、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13二、规划实施的管理策略14三、资金投入机制14附图:1.村庄位置图 2.上位规划分析图 3.村庄现状图 4.迁村并点图 5.用地规划图 6.土地利用规划关系图 7.规划总平面图 8.平面定位图9.道路交通规划图 10.景观环境规划图 11.竖向规划图 12.给水工程规划图 13.电力电信规划图 14.竖向规划图 15

3、.环卫设施规划图 16.防灾减灾规划图 17.户型参考图 18.A地块分图则19.B地块分图则 20.C地块分图则第一章 概述一、规划背景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国情实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2、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背景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

4、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顺势之举,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3、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导向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十六大正式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以及随后连续4次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都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农村村庄整治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之一。二、规划目的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加强对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规划标准,

5、立足近远期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三、规划原则1、尊重村民意愿,遵循村镇建设规律强调村民参与原则,对规划每一步成果要征求村民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深入宣传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之中。2、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以规划为龙头,抓紧编制村域体系的发展规划,重点加强中心村的规划编制,严格按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政策体系,引导村镇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3、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

6、性的投入机制。4、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5、坚持 “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6、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7、坚持 “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

7、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8、以人为本,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3、XX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4、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5、XX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6

8、、XX市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2020年)7、XX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8、XX村有关图纸、基础资料及规划要求五、规划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立足实际,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村庄集聚力。彻底解决XX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通行公路硬化率达到75%以上;根本解决XX村当前的“脏、乱、差”现象,重点清垃

9、圾、清路障、清污泥,达到“规范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村庄改造面实现6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标准。要坚持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规范民房建设。主要定性目标:1.发展农村经济。包括农村发展与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2.促进农民增收。要抓好“一特、三转”。一特,就是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三转,就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村劳动力转移。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加强农田水利、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10、 4.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就是抓好“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处理;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六、规划指导思想1.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思想。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条件。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模式, 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措施;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村企互

11、动的操作模式;最终达到城乡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指导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2.农民自主、自助的思想。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措施,贯彻农民自主、农民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同时克服其自身惰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生态环境型村庄,倡导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形成真正的新农村建设。3.乡村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力的村落发展动力,适时诱导村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使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等。规划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确、形态自然有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环

12、境,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的多重需求。4.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思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同时农村不仅是农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育生态是农村发展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滚动开发和分期建设,充分考虑地段环境的发展变化,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规划设计村庄建筑与管理的全过程。设计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5.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七、规划内容本次规划内容分为村

13、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部分内容。八、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0年2020年。第二章 村域规划一、现状概况1、行政隶属XX村隶属于XX市XX镇,是XX镇一行政村。下属四个村民小组。2、地理位置XX村位于XX镇东部,在距离XX镇政府约7.4公里处。东南邻XX市,西靠XX村,北靠XX村,省道S000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3、自然条件 XX镇属东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基本特点是冬季多风,夏季多雨,春夏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降雨量585毫米,最大积雪深度30厘米。4、人口及土地情况全村总人口为1076人,计305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机械增长率为零。XX村村域面积为3.8平方公里

14、。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402.4亩,耕地面积为540亩;林地面积为840亩。林地资源丰富,必须切实保护和搞好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XX村现状649人,186户,村庄建设用地面积263.1亩。5、经济与产业2009XX村国内生产总值为516万元,年人均纯收入约4800元。全村经济主要靠工矿业所得。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矿、铁矿。其中,2009年工业总产值410万元。6、道路工程村庄现状道路除了省道S000以外,就是联系各居民小组的村庄道路,路面狭窄,路况较差。7、电力、电信工程电力线路来自于XX镇变电站;目前全村电话拥有户为46门,以移动电话居多,普及率达到90%左右。线路为架空线,大部分与电力同杆架设。有线电视已经走入农户,普及率较低,宽带尚未进入农户。8、给水、排水工程村内地下水资源匮乏,主要以收集山泉水为主。村内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9、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文化大院、卫生室集中设置在村庄中部,总用地面积2730m,村委会建筑面积1100m、文化大院建筑面积150、卫生所建筑面积110,村委会现有7人。10、环卫设施村庄现在没有垃圾集中收集点。基本上采取焚烧的形式,且无人清运管理。二、村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