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87217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根底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全文。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3.之以的用法。教学办法:精读课。课时安顿: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根底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

2、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则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精粹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3、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加入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

4、新,词虽不多而格调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那么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3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

5、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那么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

6、,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洞

7、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4华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有两点不好

8、解释:一是距离不对。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叹:“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常年腐蚀,多不可辨。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所

9、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5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

10、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芒,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三、学习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注释中词语答复时要合上课本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a- v.走到尽头。那么其至又加少矣。v-n.达到的人。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常在于险远。 a n.

11、险阻僻远的地方。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流传的文字。名:n 动,识其本名,说知名称。找出文中的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补充解释偏义复词:庐冢。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4、疑难句释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

12、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局部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不足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13、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说它。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叙述确实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叙述比拟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分明

14、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说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慨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辈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说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叹。亦通。5语言现象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2.掌握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察看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