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841816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末新政和留学教育(七)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震惊中国朝野。1901 年,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1.“壬寅学制”和“癸卯(mao )学制”的颁布(1)“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学年限、 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 校系统; 壬寅学制以纵向的初等、中等、高等学堂为主,形成三段七级,以横向的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为辅,将整个学堂教育系统

2、地连成一体,但由于多 种原因,该学制没有得到实行。(2)癸卯(mao)学制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 程,史称“癸卯学制”,其基本内容如下: 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 学制。 癸卯学制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整个学制纵向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 三段七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3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 中等学堂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 学制横向分三个部分:在普通学堂之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 独立的系统。 清末学制的制定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

3、的系统性结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之作,具有 半资本主义半封建主义性质。评价:新学制的颁布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有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他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重视师范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训练。但新学制的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 现出浓厚的封建性。2. 废科举,兴学堂(1)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 改革科举内容,废除八股取士; 逐年递减科举取士名额; 1905年停科举,1909年学部开始向全国推行。(2)原因:科举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成为新式学堂发展的 最大障碍。3.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为 学部,下辖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

4、等管理; 地方设立提学使司、学务公所; 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4. 制定教育宗旨1906年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定“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前两项是中国政教固有的,应该予以发挥;后三项是要求学生学习操 练,办理军事学堂,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求。 王国维从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素出发,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 能力,智、德、美培养人的精神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培养“完 全之人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之后教育目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八)清末留学教育1. 留日教育(1)原因 清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同时,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国留学的政策 民族危亡的刺激,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文字接近。 留日学生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为了从精神上控制中国未来的统治阶层,美国决定使用“庚款兴学”(1908) 1911年筹建留美预备学校一清华学堂,后改为清华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