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839291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原理与概念第十四章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是借助语词反映物质在 化学运动中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其中那些应用的最一般,最广泛者称为基本概念。从认识过程来讲,概念是认识的结果,是知识的结晶;从思维 结构来讲,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第一节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 .概念是化 学基础知识的精髓。2 .掌握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基础。3 .讲授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节化学 基本概念的主要内容和编排体系一、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一)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本身的含义,也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特有的本质属 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某一概念所包

2、括的一切对象。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就是揭示其内涵的过程,也可以说概念 的内涵是用定义的方法进行表达的 凡是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 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2 .揭示 外延的逻辑方法 用给属概念进行分类的方法来揭示概念的外延 内 涵扩大、外延缩小发展内涵限制外延认识具体化电 解质 能电离出OH -的电解质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都是OH -的电解质(A) (B) (C)认识一般化内涵缩小、外延扩大限制内涵发展外延(A)包括酸、碱;盐;(B)包括碱式盐和碱; (C)碱。沿认识具体化方向变化外延在缩小(内涵扩大),而沿认识一般化 方向变化外延在扩大(内涵在缩小)。这就是概念的内涵

3、与外延变化的相互关系。(二)概念的系统和分类类别基本概念举例基基础础知 知识识概概念念有关物质组成(用语)概念念混合物、纯 净物、元素、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质、溶剂、氧化物等。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 等。有关物质性质的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价等有关物质 变化的概念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有关化学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式量等基本技能概念有 关化学计算的概念 溶解度、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实验技能 的概念结晶、过滤、蒸发等(三)化学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内 容A与B A与B A与B A与B外延

4、A=B AB部分重合相互排斥内 涵AB A = B部分相同相互否定关系重合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 系对立关系例乙酸与醋酸浓度与溶质量分数氧化还原反应与分 解反应 溶解与结晶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对概念进行分析、概 括,让学生能够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概念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掌握这种关系便可以使学过的概念系统化,便于总结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注意指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帮 助学生较深刻地接受这些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关系有利于突出重点概念,抓住矛盾的 主要方面,使矛盾的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学生掌握。二、化学基本概念的编排体系 (一)研究教材体系的目的 明确概念与理论之间的内在 联系,有利于处理

5、好各阶段知识的衔接, 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二)高中化学教材体系编排的特点 突出原子结构理论的 地位.采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的方式。(三)高中化学教材编排的优缺点1.尽早地给学生比较先进 的理论知识,力图使他们较早地、较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和事实。2. 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的好处是概念、原理 的形成有基础,揭示物质变化的本质有依据,并且使理论知识与描述 知识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形成了完整的、良好的结构,做到了理论与 实际的密切结合。3. 分散了难点,强化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对化学 知识的记忆多和理解少的状况。第三节化学基本

6、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感 性阶段认识的形式:(1)感觉 感觉 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的意识 中所引起的初步反映(2)知觉(3)表象知觉是比感觉较深入 一步的认识形式,但它仍是感性的反映形式。它反映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事物的整体。表象与感觉、知觉不同,其区别在于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对事 物当时引起的反映,表象则不是当时的反映,而是人们对以往感知的 事物所保留下来的印象。这种离开事物而在人们意识中所形成印象就叫表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就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在此阶段里,人们开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从感性阶段所获得的片断的表面的知识、分析综合、去粗存精、

7、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改造加工。然后在思维中发生了一个飞跃形成了概念。二、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实物、模型和其它直观教材,并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注意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形成概念。(1)以学生观察实物及其变化的现象为主。(2 )以教师启发性讲解和运用直观性教具为主。(3)以组织学生练习、讨论或其它实践活动为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变化以及实践活动等充分进行思考分析,在理解事物本 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做出结论。教师不宜过多讲解或先做结论,归纳与演绎第四节 教学 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日常概念对学习化学概念的

8、影响如果某些日常概念与化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则日常概念对化学概 念的学习主要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某些日常概念与化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就会干 扰化学概念的学习。二、充分而正确地运用变式和对比不充分或不正确的变式,会引起两种错误:不合理地缩小概念或不合理地扩大概念。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质特性,还包括事物的非 本质特性,就会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BaSO 4、AgCl不是强电解质 把BaSO 4 4、AgCl难溶 于水的特性(非本质特性)包括到强电解质概念的内涵中去了 讲到强电解质概念时,可以提出:浓硫酸是强电解质,稀硫酸是弱电解质CaSO 4微溶于水,所以不是强电解质,高锰酸钾溶液是

9、紫色,所以不是强电解质 如果在概念的内涵中包括的不是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是其它特性,这 样,就有可能不合理地扩大概念。例如,学生往往把SO 2看做非极性分子,而SO 2和 CO 2化学式相似,且都是酸性氧化物,所以误认为SO 2是非极性分子。消除这类错误的措施,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性的变式(习题)。女口,对于多原子分子中非极性分子的概念,教师应该通过3原 子分子(CO 2 CS 2 )、4原子分子(BF 3、BC1 3 )、5原子分子(CH4、CCl 4 )等各种例子的变式,说明它们的电荷的空间分布是对称 的,从而突出它的本质特性。对比是变式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鲜明地突出本质特性 例如,硝基化合物

10、的主要特征是由硝基直接和碳原子结合,而没有通 过氧原子跟碳原子相连的特征,后者则是硝酸酯的主要特征,因此不 能笼统地把分子中含有NO 2基团的所有化合物,都称之为硝基化合 物。三、讲授概念应突出概念的关键讲授化学概念也和讲授其它知识一样,要抓住概念的关键。所谓关键指的是教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也是反映物质 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突出概念的关键,使学生理解这些关键知识,就能使其它有关知 识迎刃而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一定是同时进行的,一种物质失去 (包括偏移)多少电子,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获得多少电子,得失数目一 定相等。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氧化还原概念时要强调指出:对比相似概念间的异同、沟通

11、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 概念体系,是加深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的有效方法。四、沟通联系、对比异同、形成概念体系女口,在横的知识体系上:酸、碱、盐与氧化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溶液与混合物、化合物 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机化合物各类物质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对同一基本概念本身,也需要重视运用联系对比方法。例如,溶液区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从其形成条件、有 无结晶存在、是否平衡状态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溶质、溶剂、溶质 的溶剂化、溶解的热效应及分散系的观点去认识溶液。在纵的方面:例如,元素、原子、离子、同位素 要突出 核电 荷相同 这一共同本质,认识各自的特有属性(彼此的差异性)。原子、离子和同位素

12、概念的形成,是元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逐步 深入的几个阶段。对于个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应注意运用联系对比的 方法,以达到突出事物的本质联系。教师不宜过早地列出全部结论,应随讲随列。如采用图表形式联系对比时,可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随讲随填 充联系对比的项目,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图表,而不要一开始就向学 生挂出全表,以防止学生被动地接受。五、结合基本概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第五节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示例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选择合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 方法,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记得住、用得活。要善于根据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13、活动;根 据学生的观察特点和思维的规律安排教材教法;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规律检查和布置复习 内容和作业等等。才能使学生学得懂、记得牢,同时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盐和盐的性质 讲盐在水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4条化学性质:(1)盐和某些金属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2) 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新酸;(3)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新碱; (4)盐与另一种盐起反应,生成两种新盐。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在上述4条性质中,1、4是新知识,需详讲。2、3是旧知识,温故便可知新,可以略讲。重点是讲1、4,并由1总结出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规律。由2、3、4总结

14、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其次是作好对教学程序的安排。一是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注意。在讲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学生感到难记、易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上课不注意或注意不够造成的,所以要采用各 种方法,充分采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才是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 手段。教师在复习有关知识后,不急于向学生讲述盐溶液的性质,利用 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再总结归纳出盐的性质。在3支试管中分别取适量硫酸铜、硝酸汞、硫酸锌溶液 并依次插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铜丝。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技术熟练,同时注意不多讲一句话,以免分散 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观察实验

15、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导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指出这类反应,这 样,让学生都能总结出盐的性质1为了归纳出置换反应规律,在书写 性质1时,要特别注重突出几个关键词,以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在某些和一般下面用红粉笔画上醒目的波纹号和重点记号,在说 明某些时,指导学生找出参加反应的各种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 中的位置,得出反应中所表现的现象,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盐溶液和金 属反应的置换规律。在说明一般时,不必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可以再做钠与硫 酸铜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有明显的现象不同于前面的置换 反应,从而揭示了活泼金属钾、钙、钠和盐溶液反应的特殊情况,这 样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所学知识不会遗忘。为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维和情绪等)集中于教学, 教师应注意采用各种直观手段,如成功地做好每个演示实验,以引起 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利用讲课的亲切自然,简洁的板书、背景和对象 分离,突出重点,多方面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不时地向学生 提出问题,暗示学习目的,随时提出问题,引起有意注意。这样做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诱导而不限制他们。由于思维总是产生于一定的问题,因此,提问要给学生指引一条 清晰的思路,可引导他们进行综合分析,找 出问题答案的方向,促 使学生思维上路,这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