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KB
约6页
文档ID:499820358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1页
1/6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与欣赏望梅止渴①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1]解释加点的字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2. 课内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3. 读古诗,然后完成练习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写的是他送他的朋友( )去(   )时的情景,表达了他( )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C.于是她在泥浆中找到绳子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史记》)[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2)今也则亡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迁怒,不贰过[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面的词弃:_______   是:_______  方:________[2]文中加点的“之”指代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4]由文中的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5]说说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7. 课文回音壁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遽契其舟,曰(   )④求剑若此(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阅读与理解。

已死的母熊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注释)①选自《护生画集》②以;用,使用③视:看④遂;就,于是⑤复;语,又[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2)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例:(猎人)中(母熊)要害(1)(__________)端坐不倒 (2)(__________)近视之(3)(__________)戏于水 (4)(__________)死而不倒[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母熊之所以抱着巨石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了自己的孩子B. 猎人终身不打猎,是因为他被母熊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C. 因为母熊的三个孩子正在石头下的水中嬉戏,所以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猎人的子弹[4]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母爱的姿势 B. 端坐不倒的母熊 C. 猎人入山[5]展开想象,写写母熊被击中的瞬间,它的神态和心里想法分别是怎样的10.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11. 课外类文阅读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所(zhuó)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树——选自《淮南子·览冥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2]嫦娥为什么变成了“蟾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有一人”指的是________。

[4]短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月桂的神奇?请你用“   ”画出来[5]仿照“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介绍一下自己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猫  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斗于屋上(________)     黄猫奋起逐之(________)白猫走入室中(________)   不敢复出(________)[2]两猫相斗,惊心动魄请用“______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_______)猫,另一只是(________)猫它们在(________)上打斗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______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两不相下结果(________)猫败而(________)猫胜1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①逐走:赛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想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河⑤大泽:大湖⑥道:半路上⑦邓林:桃林[1]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2)未至,道渴而死3)弃其杖,化为邓林[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夸父逐日的故事[3]夸父和精卫有什么共同点?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把他(她)的故事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吧14.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  ,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补全原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