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的发展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9815883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桥梁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桥梁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桥梁的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桥梁的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梁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的发展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梁的发展史摘要:中国是一个 5000 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 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 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 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关键词 :桥梁 传统 历史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 占有崇高的地位, 为世 人所公认。 但我国古代的桥, 形式种类繁多, 发展演变过程漫长, 这恐怕就未必为人尽知了。 近代以来, 由于高科技的勃然兴起, 桥梁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其技术进步更是突飞猛进, 形式更为复杂多样,其内涵和引伸义也

2、大为丰富发展。然而,无论现代桥梁如何新进发达, 若追究其根源来,均未超出古人所创造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几大类。 这几种基本桥式 都是总结前人积累下的丰富技术成果的结果。一、桥的概念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 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 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 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 天工。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 飞津济渡。二、桥的意义与特点建桥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 以便于

3、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 畅通无阻。 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 说问解 字段玉裁的注释为: “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 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 “栈道 ”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 “飞阁 ”等天桥形 式。我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 千百年来, 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我 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 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

4、经过长期的时间, 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三、桥的发生与发展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 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 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 ”,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 “悬 索桥 ”等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 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 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 (桥之所以始称 “梁 ”, 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 ,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 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

5、面 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 “跳墩子 ”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 ”、 “踏步桥 ”)。这些 “独木桥 ”“跳墩子桥 ”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桥梁的发展也有很多方面,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方面来回顾我国桥梁的发展史。3-1 首先由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来看,我国传统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 此时的桥梁 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 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 多数 只能建在地势平坦, 河身不宽、 水流平缓的

6、地段, 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 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第二阶段以秦、 汉为主, 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 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 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 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 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 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 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 桥的创建, 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 还是经济、 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

7、 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 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 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 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 实际上是桥梁建筑 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 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 五代时期, 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 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 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 由于大量 汉人贵族官宦南迁, 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 使东南水

8、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 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 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 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 -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 -虹桥,背诵 创建的用筏形基础、 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 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 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 尤其是赵州桥, 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 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 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第四阶段为元、 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 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

9、修缮和改造, 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 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 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 贵州 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 清末,即1881 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 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其次我们通过桥的类型与形式来了解我国桥梁的发展。3-2 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 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 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 木柱 梁桥。 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 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 但因木材本身

10、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 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 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 因此, 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石桥和 砖桥。 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 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 一般是砖木或 砖石混合构建, 而石桥则较多见。 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 西汉进一步 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 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 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 形石拱桥, 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 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 创造出 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 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

11、苏州 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 ”。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 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3-3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 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 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 它有木、 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 先秦时梁桥都是

12、用木柱做桥墩, 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 很早就显出其弱点, 不能适应形势的 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 代时桩基技术发明, 于是出现了石桥墩, 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 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 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 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 保护 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 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 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 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 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

13、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 ”-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 (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 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 船上铺木板供 人马往来通行的桥。 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 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 那它还不是十足 意义上的桥。 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 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 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 建成的天津桥, 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 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 广西 等地方仍常见用。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

14、丰二年(公元1852 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 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 “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 要而定。 ”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 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 修茸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 展。索桥。也称吊桥、 绳桥、悬索桥等, 是用竹索或藤索、 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 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 主要见于西南地

15、区。 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 屋内各设 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 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 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 有的在两 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 始见于秦汉, 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 的一座笮桥,又名 夷里桥 ,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 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 “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 刻不戒,陨无底谷。 ”唐代和尚智猛称: “窥不见底,影战影栗。 ”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 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 “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 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 便

16、迅猛发展, 成为古桥中最富 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 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 砖拱和木 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 它又有单 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 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 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 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 水管等形状 影响而产生的。 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 水经注中, 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 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 “桶 状发券 ”。此外, 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 渠道桥和纤道桥, 以及曲桥、 鱼沼飞梁和风水桥。“飞阁 ”,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 “乃于 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