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810755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青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团的组织是共青团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和载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团的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农村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效地开展农村团的工作,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服务于农村广大青年,增强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因此,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团市委于20*年*月至*月,集中全团的力量,利用半年的时间,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农村团的组织的状况、团员青年的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的方式及数据统计 (一)调

2、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为切实摸清目前*市农村团组织的基本状况、掌握困扰农村团组织发展建设的瓶颈、寻找解决农村团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分两个层面开展调研工作。第一、摸清农村基层团的建设现状。包括乡(镇)村团的组织、制度、活动、阵地、经费以及团干部基本情况等。第二、摸清农村青年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青年的分布以及农村青年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基础情况。 (二)调研基础数据的统计。为保证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分别绘制了*市县(市)区、乡镇、村级团的基础情况调查表,*市县(市)区、乡镇、村级团的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市农村青年基本情况调查表,*市农村青年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同时,采取县(市)区、乡镇

3、、村三级团委分别填报、层层统计的工作方式做好调研工作。此次调研共分别下发*市县(市)区农村团的基础情况调查表13份,回收13份;下发*市乡镇团的基础情况调查表105份,回收105份;下发*市村级团的基础情况调查表1661份,回收1661份;下发*市农村青年基本情况调查表8570份,回收7654份。 二、基本情况 (一)农村团组织的基本情况 *市共有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在调查范围之内)区、高XX县区、净月区、汽车产业开发区14个县(市)、区,有乡镇105个,行政村1661个(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农

4、村人口427.77万人,全市共有县区级团委14个,有乡镇团委105个,村团支部1627个。 (二)农村团员青年的基本情况 全市1435岁农村青年1164432人,28岁以下青年835333人,团员占青年比例为12.99%,在册团员151303人(其中学生73760人)。在村的农村青年568505人,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269677人,占23.1%。在村镇青年中,从事种植业的288070人,从事养殖业的83448人,从事经商的54511人,从事运输、建筑业的71173人,在村镇企业务工的33487人,从事其它行业的40026人;外出务工的青年中,在本县(市)区务工的64331人,在*市内务工的89

5、784人,在本省内务工的72269人,在外省务工的39504人,出国务工的4789人。 (三)农村团干部的基础情况 在乡镇,共有专职团书记55名,兼职团书记54名,团委书记是党员的93名;平均年龄31.1岁,最小的年龄为23岁,最大的年龄为41岁,36岁以上的19名;高中、中专学历的10名,其余99名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能正常享受应有的工资和政治待遇的有98名,但只有12名乡镇团书记参加党委会议或参与重要决定。 在行政村,1661个村中都没有专职的团支部书记,其中1627村有兼职的团支部书记,其余的34个村没有兼职团支部书记;兼职的团支部书记中是党员的1117名;平均年龄38.9岁,最小的年龄

6、为23岁,最大的年龄为63岁,其中36至49岁的有846名,占51%,50岁以上的191名,占11%;初中以下学历565名,高中、中专学历807名,大专以上学历255名,仅占15.6%;其中能正常享受应有的工资和政治待遇的有942名,是两委成员的1091名,占65%。 (四)农村基层团组织制度建设状况 在乡镇,有93个乡镇能正常开展换届工作,占总数的88%;有76个乡镇能定期发展团员,占72%;只有33个乡镇能正常收缴团费,占31.4%,乡镇平均每年能收缴上来的团费350元;有78个乡镇能正常开展组织生活(三会一课等),占75%。 在行政村,有203个村能定期发展团员,占12%;有232个村能

7、正常收缴团费,占14.2%;有230个村能正常开展组织生活(三会一课等),占14.1%。 (五)农村团的活动状况 全市所有的乡镇都开展活动,平均每年开展7.5次活动;只有456个村开展团的活动,平均每年开展活动5次;开展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五四、十。一等重大节日或农闲时。调查统计显示,有23.5%的农村青年认为身边的团组织有时开或不开展团的活动。 (六)团的经费及阵地状况 全市共有青年宫、农村青年中心等团属阵地242个,每年累计使用599次,可利用为团的阵地有389个。全市只有6个乡镇把团的经费纳入到年初乡镇的财政预算中,仅占5.7%,其余乡镇都没有团的专项经费,开展工作或活动时,需一事一请。

8、乡镇级团委年平均额为467.7元,基本上只能满足乡镇团委每年1至2次重大活动时的经费。在村里,只37个村把团的年经费纳入到年初村财政预算中,仅占2.2%。村级年平均经费额为25.*元,村青年人均经费仅为0.056元。 (七)团的外围组织状况 全市共有青年协会、青少年社团、少工委、青工委等团的外围组织296个。全市乡镇、村里共有各种行业协会847个,其中青年行业协会131个,会员总数5478人,主要类型为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经济人协会、青年合作社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团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素质相对偏低、工作兼职过多、转业困难 1、团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村镇两级团组织团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乡

9、镇团干部平均年龄31.1岁,最大的41岁;村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8.9岁,全市村级团书记50岁191名,占到了总数的11%,XX县区郭家镇宋家村的团支部书记李翰林已经63岁了,“爷爷”的年纪还在兼职共青团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讲,可以说是激情全无。 2、团干部的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青年的整体的素质普遍提高,传统的团的工作理念、思维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青年的需要,需要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然而,目前全市村团支部书记只有255人大专以上学,仅占15.6%。加之部分乡村团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胆识,只凭经验开展团的工作,在青年中没有威望和凝聚力,大

10、大削减了团组织的战斗力。 3、团干部兼职过多。目前,全市乡镇专职团书记只有55人,占52%,乡镇团书记大部分兼妇女主席、人事劳动保障助理等职务,少则2、3个,工作多则8、9个。乡镇团干部不专职或专职不专用,导致团书记奔波于几个工作之间,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团工作。面对上级团组织布置的工作任务,也只能是应付了事。村里根本就没有专职团支部书记,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会计等兼任,工作重点根本不在团工作,根本谈不上如何开展好团工作。 4、团干部的待遇差,转业困难。全市只有12个乡镇(占11.5%)的团书记参加党委会议或参与重要决定,大部分的乡镇团书记政治上的待遇差。各县(市)乡镇团书记工资一般

11、在600元左右,工资偏低。团干部转业难。以XX县区为例,全县22个乡镇团委书记只有6人被提拨到副乡(科)级岗位,有的乡镇团委书记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迟迟不能转业,长此以往团干部没有了积极性,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终导致团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农村团员青年信仰危机严重,团员意识淡薄。 5、青年的信仰危机严重。调查显示有68%的农村青年信仰共产主义,4%的农村青年信教,13%选择信自己,15%的青年没有信仰。可以看出目前农村青年信仰分散,有相当一部份青年不知道信什么,出现“信仰空白”。 6、团员标准模糊、意识淡薄。在农村的团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清楚团员应当是什么样子,应当做

12、什么。有些甚至弄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团员,是团员不以为荣,不是团员也不以为憾。有些团员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表现出“入团不入团,一样钱”、“员团不团员,只要能赚钱”的实用主义思想。还有些团员青年对团组织感情淡薄,缺乏团的纪律观念和团员意识,无故不参加团的集体活动,有意拖欠团费。 (三)入退团程序不严格,团员管理不规范、团费收缴困难 7、团员的发展无计划,入退团程序不严格。部分基层团委发展团员不能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发展团员,随意性很强。发展青年入团的标准很低,根本不考虑入团者的素质及代表性,让青年感觉入团就像“过年吃饺子”一样容易,导致团员的“含金量”降低,不能成为优秀青年的代名词。发展团员时不

13、填表,不考核,也不发团员证,更不在团旗下宣誓;团员超龄退团时也不举行个仪式或给个说法,销无声息,让团员感到没人管,受冷落,团员青年可以随便进出团组织的大门。 8、团员管理不规范。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团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突出。特别是部分离校团员从学校步入社会工作或回家务农时,团员青年的团籍、团关系流转根本没有告之,没有负责管理,团员管理出现空白,出现了多数外出流动团员脱离团组织管理,相当数量的外出归来团员的组织关系无处落实。调查问卷显示,只有37%的团员青年在从学校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或回家务农)时,有人告之转团关系,63%的人选择没有或没说明白。 9、团费收缴困难。部分团员没有把定期上缴团费当

14、作是一种义务,不能及时、主动地上缴团费;部分团干部认为这只是几元、几毛的小钱,跑十几里路去要,不值得,不如自己一次性垫付。长此以往,造成了团费上缴过程的“恶性循环”。 (四)团的经费没有保障,阵地资源匮乏、活动量少 10、团的经费没有保障。目前,全市只有6个乡镇把团的经费纳入到年初乡镇的财政预算中,仅占5.7%,其余乡镇都没有团的专项经费,开展工作或活动时,只能一事一请,按活动给钱;而村里根本就没有开展团工作或青少年工作的经费支出的相关政策规定,没有这部分支出,根本谈不上经费保障。 11、团的阵地资源匮乏。全市共有青年宫、农村青年中心等团属阵地242个,每年累计使用599次,可利用为团的阵地有

15、326个,总计阵地资源为558个,相对于1164432名农村青年,人均占有率极低。 12、团的活动数量少。全市所有的乡镇都开展活动,平均每年开展7.5次活动;有456个村开展团的活动,平均每年开展活动5次;开展活动的时间重点集中在五四、十。一等重大节日或农闲时。调查统计显示, 23.5%的农村青年认为身边的团组织有时开或不开展团的活动。 四、问题的原因 (一)宏观层面 1、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弱化了团的政治属性。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的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布置工作,团的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逐步确立,团组织的特殊属性,即政治属性,发挥的空间逐渐减少,加之传统行政职能的弱化,导致团工作开展的困难。 2、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减弱了团组织的影响。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各种思想,文明礼教都在充斥并占领着农村青年的头脑,使农村青年的信仰取向更加多元化;同时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使农村青年的交往、交际、娱乐的途径增多,参加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已经不是农村青年休闲、交往的首要选择,客观上减少了团组织对农村青年影响。 3、农村经济水平整体较低,影响了团的工作开展。团的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属文化方面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