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9810700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乡村干部队伍缺员问题及建议思考我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县辖个行政村、个农牧业队,总人口万余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过十几年的扶贫攻坚,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稳定。我县现有行政编制个,实有人,空编42,其中:县直机关缺员3人,乡镇机关缺员人;事业单位编制个,其中:教育个,其他全额事业单位个,差额单位69个、自收自支1个,实有人,其中:教育人、其他全额事业单位1人,差额单位人、自收自支161人,空编0个,其中:教育系统缺员70人,除教育系统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缺

2、员:涉农部门缺员人,畜牧系统缺员1人、卫生系统缺员53人、其他事业单位缺员人。村干部选配更是一件难事,大多数村队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全县村队”两委”负责人共人,但3岁以下只有28个,文化程度大专及其以上的只有个。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的稳固,应引起上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 一、主要问题(一)教师人才奇缺是直接影响基础人才发展的关键。目前该县有学龄前儿童129名,在校小学生1926名,初中生8名,高中生192名,在职小学教师338名,初中教师721名,高中教师157名。按照区编制委员会和教育厅颁布的核编标准,目前,我县缺教师770名,其中:小学教师缺33名,

3、初中短缺27名,高中短缺49名。同时,由于该县族占据了全县总人口的6%,设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汉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于其它语种的学校,因此,造成大量少数民族学生涌入汉语语种学校读书,导致汉语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如县二中是该县唯一的一所汉语完全中学,在校学生达20名,而教师只有152人,按照新的定编标准,该校教师实缺编0人。由于教师缺编,致使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一般情况下,班级人数均在60人左右,象初一、高一年级每班学生多达70余人,给正常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如:批改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时间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谈心、交流;对整个学校来讲,由于教师的紧缺,

4、导致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能太高,只能满足于把课程开齐,所以无法在进人上严格把关,最终导致教师素质下降,教学质量偏低,影响后续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成长。 (二)畜牧兽医人才奇缺直接影响建设畜牧强县的进程。全县20X年各类牲畜存栏80.9万头,其中:牛1.9万头,良种及改良牛50万头,占4%;绵羊17万只,细毛羊及改良羊16万只。根据实践需求来看,每5000头(只)牲畜,要有一名兽医技术员来管理,才能满足于牲畜疾病的防治和品种改良的技术性服务指导,而全县目前从事畜牧兽医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99名,缺近80名兽医技术人员,且现有技术人员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加之继续教育未能得到很好落实,使现有技术人员技

5、术知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给牲畜疾病的防治和推进新技术的应用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近几年推广土种牛的品种改良,由于兽医技术人才奇缺和现有知识的老化,使冷配和胚胎移殖后的后期服务护理工作跟不上,造成空胎率高达6-70%,使本来很先进的发展良种牛新技术,不但没给养牛户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让养牛户对推广新技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该县畜牧业徘徊在自然发展的状态中。 (三)农业种植新技术推广人才奇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推动单一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移,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规模化效益。然而,该县有可耕地7.06万亩,但由于农业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就县农业局下属三站一办一校68名工作人员中,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不足20人,学农专业只有3人。因此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往往由于技术人员后期服务跟不上,致使引进推广种植的许多新品种和新的农业开发项目不但没使农民增收,反而造成投资收不回的重大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