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79492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常用地质超前预报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第一章、常用地质预报方法目前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从专业技术方面可分为常规地质 法和物探法两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1)超前导坑;(2)正洞地质素描;(3) 水平超前探孔;(4)声波测试;(5)红外探水;(6)电磁波法。(7)弹性波法第一节、超前导坑法超前导坑法可分为超前平行导坑和超前正洞导坑。平行导坑的布置平行于正洞, 断面小而且和正洞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施工过程中对导坑中遇到的构造、结构 面或地下水等情况作地质素描图,通过做地质素描图对正洞的地质条件进行预 报。采用平行导坑预报的优点是:平行导坑超前的距离越长,预报也越早,施工 中就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增

2、加工作面,加快施工进度,还可以起到排水减压 放水,改善通风条件和探明地质构造条件的作用。采用超前平行导坑进行预报比 较直观,精度高,预报的距离长,便于施工人员安排施工计划和调整施工方案。 超前正洞导坑布置在正洞中,其作用与平行导坑相比,效果更好。但是采用超前 导坑法进行预报也有缺陷:一是成本太高,有时需要全洞进行平导开挖;二是在 构造复杂地区准确度不高。第二节、正洞地质素描地质素描是对开挖面的地质情况如实而准确的反映。素描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岩 性、构造发育情况(含断层、贯穿性节理、夹层或岩脉)、地下水的出水状态、 围岩的稳定性及初期支护采用的方法等。正洞地质素描是利用所见到正洞已开挖 段的地质

3、情况预报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条件(断层等)。针对断层而言,又 分断层露头作图法和断层前兆特征法。断层露头作图法对结构面向开挖后方倾斜 的断层预报效果较好,因为断层先在隧道底出露,对岩体稳定性影响不大时就可 以发现;对于向掌子面前方倾斜的结构面因为先在顶部出现,预报时效果相对较 差。正洞地质素描的优点是不占用施工时间,设备简单,不干扰施工,出结果快, 预报的效果好,而且为整个隧道提供了完整的地质资料;缺点是对与隧道夹角较 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漏报。第三节、水平超前探孔水平超前探孔方法是在隧道内安放水平钻机进行水平钻进,根据隧道中线水平方 向上钻孔资料来推断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钻孔的数量

4、、角度及钻孔长度可人为 设计和控制。一般可根据钻进速度的变化、钻孔取芯鉴定、钻孔冲洗液的颜色、 气味、岩粉以及在钻探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情况来判断。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岩体的 大概情况,比较直观,施工人员可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施工组织。 但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预报效果较差,很难预测到正洞 掌子面前方的小断层和贯穿性大节理,特别是与隧道轴线平行的结构面,其预报 无反映;钻孔与钻孔之间的地质情况反映不出来。第四节、声波测试声波对裂隙反应很敏感,遇到裂隙即发生介面效应(反射、折射和绕射),耗损 波能,波形变复杂,波速减缓,此外,声波速度的大小还和岩体强度有关。声波测试方法有多种

5、,主要有岩面测试和孔内测试两种,其中孔内测试又分为单 孔和双孔测试两种。 岩面测试是在已开挖地段进行的,由于隧道开挖放炮形成许多张裂隙,所测波 速表面岩石比实际岩体的波速略偏低。 孔内测试分单孔和双孔两种。单孔测试是把发射源和接收器放在同一孔内,但 只能测到钻孔周围一倍波长左右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双孔测试是把发射源和接收 器放在不同的钻孔内,测试两孔之间的岩体波速。 孔内测试按耦合方式又分为干孔和湿孔两种。湿孔测试是向钻孔内灌水耦合, 但由于水充填了裂隙影响测试结果,往往使测试波速偏高,岩石越破碎偏差越大。 干孔测试是在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外面套上环行胶囊,然后再向胶囊内注水,使接 收器、发射器和孔

6、壁耦合,其测试结果比较真实。第五节、红外探测所有物体都发射出不可见的红外线能量,这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发射率成正比。 而发射率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物质和它的表面状况。当隧道掌子面前方及周边介 质单一时,所测得的红外场为正常场,当前面存在隐伏含水构造或有水时,他们 所产生的场强要叠加到正常场上,从而使正常场产生畸变。据此判断掌子面前方 一定范围内有无含水构造。现场测试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掌子面上,分上、中、 下及左、中、右六条测线的交点测取9个数据,根据这9个数据之间的最大差值 来判断是否有水;二是由掌子面向掘进后方(或洞口)按左边墙、拱部、右边墙 的顺序进行测试,每5m或3m测取一组数据,共测取50

7、m或30m,并绘制相应 的红外辐射曲线,根据曲线的趋势判断前方有无含水。掌子面上9个数据的最大差值大于10uw/cm2,就可以判定有水;红外辐射曲线 上升或下降均可以判定有水,其他情况判定无水。红外探测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对 隧道全空间、全方位的探测,仪器操作简单,能预测到隧道外围空间及掘进前方 30m范围内是否存在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而且可利用施工间歇期测试,基本不 占用施工时间。但这种方法只能确定有无水,至于水量大小、水体宽度、具体的 位置没有定量的解释。第六节、电磁波法电磁波法是利用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产生透射、反射的特性来进行地质预报工作 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地质雷达。利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预

8、报时,当前方岩石完整的情况下,可以预报30 m的距 离;当岩石不完整或存在构造的条件下,预报距离小于10m。雷达探测的效果主 要取决于不同介质的电性差异,即介电常数,若介质之间的介电常数差异大,则 探测效果就好。在洞内测试时,由于受干扰因素较多,往往造成假的异常,形成 误判第七节、弹性波法弹性波超前预报技术按观测系统可分为地震反射法(负视速度法)和水平声波剖 面法。当弹性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波阻抗不同的地层界面时,将遵循反射定律 发生反射现象。当介质的波阻抗差异愈大,反射回来的信号就愈强。1、地震负视速度法地震负视速度法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层中产生的反射波特征,来预报 隧道掌子面前方及

9、周围区域的地质情况。在隧道侧壁的一定范围内布置激震点, 进行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时, 比如有断层或岩层变化,地震波信号的一部分将返回,这个信号称为反射波。反 射界面与测线直立正交时,所接收的反射波与直接由震源发出的信号(称为直达 波)。现场测试时,采用的方式有多炮共道、多道共炮两种。前者记录方式有利 于保证激发条件的一致性,后者则有利于记录条件的一致性。当偏重于运动学特 征参数的应用时共炮与共道两种记录方式可任意选用;当要求测试设备简化与强 调接收条件一致性时,宜采用多炮共道式;当强调动力学参数的对比利用时,则 宜选用多道共炮方式。观测系统沿开挖工作面

10、后面巷道侧壁或底部布置。为获取 “负视速度”,震源应在预报目的物的远端,接收点间距采用小道间距(一般2 5m),12道或24道接收。根据需要与设备条件,测点可采用单分量、三分量或 组合检波器。2、水平声波剖面法该方法(接收频率为声波频段的地震波)是利用孔间地震剖面法(ABSP)的原理及 相应软件开发的一种超前预报方法。震源和检波器的布置除脱离开挖工作面对施 工干扰小外,还因反射波位于直达波、面波延续相位之外不受干扰,因此做到记 录清晰、信噪比高,使反射波同相轴明显。观测时在隧道的两个侧壁分别布置震 源和检波器,按其相对位置设计成两种观测方式即固定激发点(或接收点)和激 发与接收点相错斜交方式。

11、3、TGP12隧道地质预报法TGP12隧道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 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的地质情况。它的预报原理同负视速度法, 预报长度为200m,总的来说,采用地震反射波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预报距离 相对较长,对大的构造尤其是张结构面反映明显,另外对软硬岩的变化点也有较好的反映。第二章、结论与述评在综合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各种物探方法中:超前导坑法成本太高、在构造复杂地 区准确度不高;正洞地质素描法对与隧道夹角较大而又向前倾的结构面容易产生 漏报,水平超前探孔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预报效果较差、很难预测到正洞掌子面 前方的小断层和贯穿性大节理、钻孔与钻孔

12、之间的地质情况反映不出来;红外探 测法这种方法只能确定有无水,至于水量大小、水体宽度、具体的位置没有定量 的解释;电磁波法干扰因素较多,往往造成假的异常,形成误判;TSP203法价 格太昂贵。TGP12作业快,测距长,干扰相对少,可以与多种预测法结合应用,解释难度 小,适于做长距离预测。该仪器已成功地应用与国内众多隧道地质预报中,通过 大量事实证明以地质法为基础,以TGP12法为主要手段,配合其他综合物探技 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使施工人员做到了 心中有数,提前采取施工措施,修正支护参数,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同时也反 映了 TGP12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性能稳定可靠,采集的波形完整,信噪比高, 与国外同类仪器对比整体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可替代进口产品,并且经济实用, 故建议在我国隧道地质预测预报工作中推广应用。由于隧道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加上人们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给我们的隧道地质超 前预报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只有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如TGP12)加上一定的 地质知识和实地的地质资料,来分析、预报,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毋庸置疑,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预报效果将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