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79411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能力对于一个人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和关系之中,与多方面的人们发生着联系。在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期整个心理。对幼儿来说,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父母和同伴,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交往是幼儿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

2、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期是孩子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班时期导入交往能力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交往行为,有助于幼儿今后社会性的发展。一、确定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主要内容幼儿交往能力是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小班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集体生活,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1、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言语有两大功能:交往功能和调节

3、功能。幼儿的言语是为交往而产生、在交往中发展的。幼儿的抽象思维不发达,语言表达也不可能严谨生动。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是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我们应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说出想说的话,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幼儿在表达清楚意思的前提下用不完整的语言、手势或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同时也应给予幼儿恰当的指导,帮助幼儿的交往语言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幼儿的交往语言丰富了,交往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能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2、引导幼儿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

4、童心理发展的必需。幼儿入园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在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表示邀请等,从而尝试、练习自己已学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做相应的调整,使之不断熟练、巩固和积极、恰当;另一方面,幼儿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对方的社交行为而学习、尝试,对自己而言是新的社交手段,从而丰富自身的社交行为。可见同伴交往更能锻炼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幼儿交往的客观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

5、要真诚地热爱和尊重信任每个孩子,使他们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伙伴,是他们可以信赖的大朋友,从而愿意、乐意与老师交往。二、选择有效途径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1、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每个孩子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班幼儿,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谈心、说悄悄话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小班幼儿与他人的交往常常产生于活动过程之中,在整理为word格式幼儿园里,区域活动是幼儿交往发生最多的地方。对于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家是他们熟悉的场所,教师可

6、以通过开展“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在“娃娃家”中模仿自己熟悉的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在图书角放置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在早饭或集体活动后,让幼儿来图书角边看书边交流自己阅读的内容;在建构区为幼儿提供易操作的积木、插塑玩具,让幼儿合作一起搭建房子、拼插汽车。教师在各个区域中为幼儿创设利于交往的情境,让幼儿懂得与同伴一起玩、轮流玩、合作玩,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

7、交往能力。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如,在自由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的引导,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幼儿交往中发现的问题,在各领域的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教育。在日常活动中,适时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引导幼儿观察、体验、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引发其自身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减少对成人的依赖。主题活

8、动 “小客人”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森林故事”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我的朋友在哪里”鼓励幼儿在进入新环境后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主题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3、家园互动增强亲子交往亲子交往是幼儿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父母与幼儿的交往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和交往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

9、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不同父母在教养幼儿的具体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理解了父母与幼儿间的相互交往,并有效地提出调整建议,协调幼儿发展与父母教养之间的关系,才会尽可能地为幼儿保持或改变、创造一个良好、积极地亲子交往环境。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填写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记录、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

10、活动等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家长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的角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指导也有间接的帮助。如,家长可作为志愿者、辅助活动人员直接参与小班的活动,这样不但能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帮助家长了解小班幼儿教育的特点、基本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具体的,是与班级教育要求一致的。我们通过节日和亲子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

11、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同伴间游戏中的合作交往;“六一”亲子游园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与交往;秋季亲子摄影展增强了家长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 “庆国庆”、 “DIY”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整理为word格式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会交往的人,如同拥有开启心门的钥匙,也为今后的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学会交往,让每个孩子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