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文献综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793568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物联网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物联网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物联网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物联网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联网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文献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物联网文献综述【摘要】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两次浪潮,2000年后开始步入疲软阶段,整个行业的下一桶金在哪里?在此背景下,物联网、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立即得到全球的热捧,其最大的动因就在于政府、企业各方都从中远望到下一桶金的影子。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

2、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虽然目前国内对物联网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

3、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同时讨论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以及目前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关键字】物联网 互联网 RFID技术 人工智能 自动化 传感网1 物联网1.1 物联网的含义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是由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研究热点领域,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

4、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为了更好地定义物联网,描述物联网的特征,我们将物联网与互联网各自的基本特征比较如下表所示:物联网、互联网的特征比较分析表名称联接主体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网络社会现状物联网人与物 物与物自动数字网络化智能化现实互联网 人与人人工数字网络化交换 虚拟由上表可知,物联网与互联网有着显着的区别,同时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之上的一种高级网络形态,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共同点是:技术基础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建立在分组数据技术的

5、基础之上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不同点是:用于承载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分组数据网无论是网络组织形态,还是网络的功能和性能,对网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互联网对网络性能要求是: “尽力而为” 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对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等都没有要求。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高得多,对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两者是有差别的。1.2 物联网的原理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

6、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

7、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信息化革命的浪潮,物联网被称为信息技术移动泛在化的一个具体应用。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人类可以实现无所不在的计算和网络连接。传统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

8、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物联网”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管理未来的城市,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技术是应用的基础,物联网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识别、通信等功能需要有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持。目前物联网关键性的技术包括:感知事物的传感器节点技术,联系事物的组网和互联技术,判别事物位置的全球定位系统,实现事物思考的应用技术,以及提高事物性能的新材料技术。1.3.1 传感器节点技术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或化学组成,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

9、其他装置或器官。目前传感器节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技术、微型嵌入式系统。其中传感器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因为传感器节点技术是传感网信息采集和数据预处理的基础和核心,而传感器技术则是传感器节点技术的前提。随着材料、工艺等技术的进步,传感器已经实现了微型化、网络化、信息化,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传感器供电技术方面,相关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传感器往往是依靠自身或者太阳能来进行供电的,而太阳能电池的供电效率以及可靠性都无法满足要求, 目前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是大力研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高性能锂电池技术,定期对传感器进行远程充电,以大规模延长传感器的使用时间。1.3.2 组网和互

10、联技术传感器组网和互联技术是实现物联网功能的纽带,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构建新型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组网结构;基于分布式感知的动态分组技术;实现高可靠性的物联网单元冗余技术;无缝接入、断开和网络自平衡技术。一个高效的物联网是由数以万计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而要使这些传感器能够相互协作,高效率的运行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组网和互联技术作为支撑。在节点过多时关闭其中的某些节点以延长网络的可用时间,当某些传感器节点出现故障或者脱离网络时能够及时开启备用的节点,在保证整个网络各项功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网络的使用时间。1.3.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

11、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从而实现物体的精确定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全球定位系统最主要的指标是定位的精度,目前主要的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其精度在民用领域为30m,而为了打破美国在全球定位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各国目前都在争相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典型的例子有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格纳斯”卫星定位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1.3.4 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是根据具体的物联网应用要求,在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基础上具体服务于特定行业或者实现特定功能的技术。按照具体的任务来

12、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信息处理技术、系统软件、传感器应用抽象和标准化以及应用软件及平台技术。物联网服务的行业领域极其广泛,这决定了物联网的工作平台必须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因此,系统软件、感知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应用抽象和标准化将是研究的重点,也是为应用软件及平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传感器系统软件将会走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并且寻求一种基于新型开放性互联平台的层次化系统解决方案,其他应用技术都将基于这个平台来研发。1.3.5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新材料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物联网新

13、材料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使传感器节点进一步小型化的纳米技术;提高传感器可靠性的抗氧化技术;减小传感器功耗的集成电路技术。可以预见,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系统器件会变得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2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虽然物联网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得到统一认识,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大层次。如下图所示:【具体应用】智能家居 智能交通 智能电网 智能物流 智能医疗 智能农业 工业监控 城市管理 环境检测【数据分析处理】云计算、数据挖掘应用层 【广域网通讯】PSTN、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广电网络、专网网络层 【短距离无线网络】红外、蓝牙、WiF

14、i、Zigbee、其他无线【数据采集、执行控制】各类传感器、RFID、条码、摄像头动作执行部件感知网 2.1 应用层应用层完成物品信息的汇总、协同、共享、互通、分析、决策等功能,相当于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根本还是为人服务,应用层完成物品与人的最终交互,前面两层将物品的信息大范围地收集起来,汇总在应用层进行统一分析、决策,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问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度,最大程度地为人类服务。其具体的应用服务又回归到前面提到的各个行业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2.2 网络层网络层完成大范围的信息沟通,主要借助于已有的广域

15、网通信系统(如PSTN网络、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把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快速、可靠、安全地传送到地球的各个地方,使物品能够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通信,以实现在地球范围内的通信。这相当于人借助火车、飞机等公众交通系统在地球范围内的交流。当然,现有的公众网络是针对人的应用而设计的,当物联网大规模发展之后,能否完全满足物联网数据通信的要求还有待验证。即便如此,在物联网的初期,借助已有公众网络进行广域网通信也是必然的选择,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ADSL与小区宽带发展起来之前,用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一样,它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完成了其应有的阶段性历史任务。2.3 感知层感知层是让物品说话的先决条件,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身份标识、位置信息、音频、视频数据等。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层又分为数据采集与执行、短距离无线通信2个部分。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这相当于给物品赋予了嘴巴、耳朵和手,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控制命令,完成相应动作。短距离无线通信能完成小范围内的多个物品的信息集中与互通功能,相当于物品的脚。3 物联网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