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79169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3.城市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

2、市价值在农村地区传播,最终使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4.假城市化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户口的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这种现象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5.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所谓的“隐性城市化”,是指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长期留居城市的人口;二是存在大量居住在乡村,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前者是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而后者除户籍制度外,还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倡的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政策影响。所谓的“准城市化”,则是指目前的许多小城镇规模很小,设施落后,大批建制镇的居民虽然已经为城镇居民,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活条件

3、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能称之为“准城市化”。知识拓展 中国人口聚居区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的流动及各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自发的形成,流动人口以暂住人口身份,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居住方式,以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形成流动人口的聚居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使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显现出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

4、命以后。城市化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表现如表2-2-1所示。表2-2-1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缓慢发展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之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

5、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年增长率高达4.68%(19501960年),这种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目前,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6%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9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为30%左右,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早。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产业革命,也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

6、的国家。18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重已达20。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到19世纪末,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到75。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技术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到了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知识拓展 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如表2-2-2所示表2-2-2时间(年)1955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20002004城市人口比重()14.118.217.617.218.32225.72836.14

7、1.82.大城市化的趋势明显其一,在大城市中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化趋势更突出。通过表2-2-3可以看出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2-2-3年份特大城市数量(个)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世界发达发展中世界发达发展中1960114625229.530.428.4198022210311934.033.434.6200040812927940.834.044.2其二,特大城市中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也体现这一趋势。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960年,居住在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29.5%,2000年达到40.8%,其中发达

8、国家从1960年的30.4%增至2000年的34.0%,而发展中国家这两年的数值分别为28.4%和44.2%。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发展中国家占了3/4强。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在8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其三,世界大城市化趋势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在某些城市密集区,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扩展,城市之间有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城市群”或“都市带”。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依次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到再集中的演变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次经过了工业化初期阶段、成熟阶段以及信息化阶段。与此密切相关,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也基本上依次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

9、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1)城市郊区化。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城市郊区化具体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郊区化特点是人口居住郊区的同时,工商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和服务产业基本上同时跟进,形成了以居住、购物、就业、娱乐为一体的新型郊区城镇,具有很强的独立性。(2)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成为主流,但城市化的水平较低,对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先决条件和发展过程没有直观感受。要点剖析 逆城市化逆城

10、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反义词,因为城市化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即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而由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造成的逆城市化现象并没有改变人口的性质,即并没有把非农业人口转变为农业人口,只是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单纯从人口流动方向上称这种现象为逆城市化,所以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以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3)再城市化。针对

11、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为了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一些国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促使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视野开拓 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是和工业化相伴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与人口增长同步的,

12、即发展中的大多数地区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由于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就业机会增长赶不上人口转型的需要,也就是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相脱节的原因有“推力”和“反推力”。其中推力因素有:经济基础差;缺乏资本、技术和市场;农村经济增长赶不上农业人口增长,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甚至处于饥饿状态。反推力因素有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城市就业岗位有限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辨析比较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表2-2-4项目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其他特点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

13、空气污染(1)空气污染源: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各类工矿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等燃烧煤排放的烟尘,很多城市垃圾无序堆放及任意焚烧也是一种空气污染。(2)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3)危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呼吸道疾病、肺癌发病率比郊区高很多倍。尤其是在地形封闭的城市,废气扩散困难,往往与空气中的水混合形成酸雨,不但严重锈蚀建筑、金属构架,而且直接对人体皮肤有损害。2.城市化与水污染由于大量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垃圾乱堆乱放或随意填埋,既污染水源,同时还污染土壤,从而危害农作物,进而影响

14、人体健康。知识拓展 水污染分类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无机污染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需氧污染物质、植物营养物质、油类污染物质)、物理性污染(悬浮物质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一些病原微生物、病毒、某些寄生虫病)三大类。视野开拓 日本水俣病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这里建厂,后又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C2H5Cl),年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超过6 000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年,水俣湾附近

15、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精神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3.城市化与物种消失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破坏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工业和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对物种的灭绝起到了加速作用。4.城市化与地面沉降城市是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消耗,迫使很多城市不得不开采地下水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出现了地下漏斗区,地下水的减少,无疑会改变地下基岩地层的原有应力状态和平衡条件,从而使岩体结构稳定性变差,导致地面沉降和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的严重性还不仅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