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76517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保护大自然的发言稿 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界完全不再

2、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

3、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

4、”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

5、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6、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

7、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

8、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人与自然和

9、谐相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支配能力和使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即人类在获取、支配、使用各类物质、能量、信息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即防止滥伐滥采各类植物和滥捕各类动物,以保护生态多样性。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能量的效能,以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10、财富大量积聚的代价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向自然界的过分索取。据研究,人类现在年所消耗的矿物燃料,相当于在自然历史中要花费100万年所积累的数量。四是有计划地开发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着想。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我们党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定位,更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这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1、,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中原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过国家来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们要要树立整体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定位自然界的价值,重新定义发展的本质,转变单纯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整体生态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

12、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突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运用各种治理措施综合治理,优先抓好对全省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科技进步原则,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不断强化

13、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投资,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同时,注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争取更多地吸收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多渠道、多形式地利用国外资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坚持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综合运用经济、管理、法律等手段,管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我们的国家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各项政策措

14、施推动我省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要下大决心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设备、工艺和企业;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保认证;进一步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大投资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 最后政府部门要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改造城市时,要严格

15、进行专家咨询、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对生态的影响,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环保机构管理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站和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要加大自然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地方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让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危害生态平衡、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赔付责任,让那些享受经济利益的人付出生态环境的恢复成本,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 同时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提升全社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16、,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全省各类社会媒体一要紧密结合省情,对公众进行广泛的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教育和引导大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人类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建立的规范、原则和方式,可称之为生态文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损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