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76170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本文通过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 斯和梅有关人的本质观点的述评,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揭 示了当代西方对人本质的思考。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出 发,采用全新的方法论,即从“人现在是怎样”与“人应当是 怎样”的统一中来研究人的本质。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对人 本质探讨的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从而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 独特、新颖的见解。对这一理论及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对 我们在新时期研究和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人,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人究竟是 什么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古希腊时起,一些哲 学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了这样的命

2、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时就把哲学的研究从对宇宙问题的探索转向对人自身的研究上来,开始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 人性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告子 以为“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荀子则以 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以后历代中外的思想家无不把 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产生于本世纪 50 年代末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的内在价值,内在潜能,人与环境关系进行 了探讨,从而提出他们对人本质的观点。在这场人本主义 运动中,社会心理学家 A 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 家罗杰斯,存在主义心理

3、学家 R 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 袖。下面就分别介绍他们有关人的本质的观点。一 A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个方面,如果没有人 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然而单纯 依据生物决定论是不能解释人的本质的。马斯洛用一个“类本能” (instinctoid) 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本 质。人的内在能力、天赋和特质在人的内部都有其生物基 础,马斯洛把这个生物基础称之为“类本能”。这些生物内核 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原料”,它期待着个体去主动地发展使 其显现出来。这个内核不象动物本能那样充满了能量,而 是能量的残余,很微弱,很容易受到压抑、约束,同时它 也容易被发现和实现。马斯洛认为这一实

4、现过程有心理和 文化两个维度,人的潜能一方面形成于家庭,教育、环境 和文化 ;另一方面也由个体自身所决定,受个体的选择、意 志所制约。在马斯洛看来,人的生物潜能是可塑的,因此,他强 调适当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他确信,一个协作的社会一 定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条件使人的“类本能”的本质得以自我实 现。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允许人的有机体依据主观的选择主动地实现自己。选择是由人体内部的特殊东西所决定 的。个体需要承认身体的冲动、爱、尊重,把它们作为有 机体的自我并实现它们的潜能。尽管人的本质有生物的基 础,但是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他还是应为实现自身个性化 和实现自身的存在方式负责任。马斯洛在谈到发展个人潜能过

5、程中个体的重要性时, 认为内在核心的发展只是依赖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虽 然有机体的发展依靠内在的发展趋向,但发展方式的实现 则依赖于自身。在这个问题,马斯洛同意罗杰斯关于“积极 成长趋势向”的观点,即在人的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推动他 向完满方向发展的趋向。在谈到人的价值时,马斯洛认为价值深嵌于人的本质 的结构之中。正确的价值可导向人的自我实现,使人的生 物核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错误的价值则压抑人体内的生 物核心,限制成长愿望的发展。同时,马斯洛确信人的本 质是可以信赖的,是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如果外 界能提供一个协作的环境,并给人以充分的自由,那么人 的本质将会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成长

6、。马斯洛的另一个为世人所熟知的理论是他的需要层次 说。人本质的内在核心包括强烈的欲望和类本能的倾向创 造了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将会导致 挫折与疾病。然而,如果一个强烈地寻找特殊需要的满足 而没有转向更高的需要,同样也会产生心理疾病。马斯洛 同意另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所说的,在一个健 康的个体中,某一需要满足就是这种需要的结束。但高层 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C.R罗杰斯依据临床的研究对人的本质也作了人本主义的描述。他认为有机体发挥潜能的过程更多地依赖于 遗传。那么如何把人的本质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开来呢 罗杰斯认为这就要依靠人的意识的发展。罗杰斯把他的

7、观点置于更广阔的进化论中加以考虑。 他认为有一种“形成的直接趋向”渗透于宇宙中所有的存在物 之中,从水晶到恒星空间到生命组织无一例外,而且这个 “形成的直接趋向”将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在生命组 织中,直接的趋向表现为“形成趋向”。所有的有机体都有保 持、加强自身和繁衍后代的愿望并总是试图从外部的控制 中获得自由、独立,成为自我调整甚至超越他自己的本 质。但这种实现的趋向还要受到相对环境的制约。罗杰斯深信人的本质有一个生物的基础,在进化的某 一点上,人类有机体的“形成趋向”获得了意识。按罗杰斯所 说,“意识创造一个象征的能力给巨大的无意识的有机体的 机能加了一个盖”。“意识”就是意识到它自

8、己的成长和发 展,同时意识也带来一种能力帮助人们理解内在的自我。他还认为,一个“完满机能的人”是与他内在的本质相联 系的,这种人信任并允许他的有机体自由地发挥作用。罗 杰斯确信,当人类最基本的本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时候, 人的本质是富有建设性的,同时也是可以信赖的。把“实现趋向”的观点应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罗杰斯相 信人可以选择他的实现趋向并发挥它们的潜能。为此,在 心理治疗中罗杰斯认为必须创设三种情境。第一,要使患 者察觉到治疗者的真诚、真实和一致,这样才能在患者和 治疗者中间建立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可信赖的关系。第 二,应该使患者体会到治疗者是无条件地、积极地接受 他。第三,治疗者应该理解和重

9、视患者,这样才能使患者 意识到自我内在的世界和情感,治疗者应努力设法帮助患 者唤醒他的实现趋向,这样就可以改变结构使患者恢复心 理健康。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R 梅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和植物。在人类生活中有一个本质和存在,自我 既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作为客体,人被期望完全预定 的,外在的现实及实现他们社会环境的价值;作为主体,他们自由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R梅指出,人不可能逃避主、客体的两难境地,而独立其中一方,而是在二者的 辩证关系中存在着。梅与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宣称: 人是他的自由。同其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样,R 梅也认为人的本质是 单一个形成过程。与他们不同的是,梅认为这

10、个形成过程 不是单一维度的有机体的生长,如同种子撒在土地中一 样。梅提出一个“模糊的关于成长的生物学假设”,据此,他 认为,形成过程起源于企图使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达到 一种平衡。人不会象树一样自由地生长,但人可以自由的 意识,计划和选择来实现他的潜能。梅认为人类生活和成长总是处于寻找完善和不完善两 极之间的永久紧张之中。一个健康的人格有能力忍受两极 矛盾而引起的紧张,并能引导紧张进入创造的渠道。如果 全部集中于一点则是将要产生心理疾病的信号。最坏和最 好、愉快和痛苦,善与恶,幸福与悲伤都是互相依存,没 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两极的倾向,这 种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摆动为人类生活的发展

11、提供了动力和 深度。在两极对立后面的压力是生物的内驱力、欲望以及 人对证实自身存在的愿望等等。梅把这些压力的群体称之 为“守护神”。这些“守护神”推动着相互对立的双重紧张,要 么进入建设,要么进入破坏 ;如果一个人人格完整,他就能 进入建设同时具有创造性 ;如果一个人人格不健全、不完整 或只集中于某一点不动,那么这个人就表现出破坏性。在R 梅看来人的本质有好也有坏。如果人性中出现恶 的一面 (如愤怒、敌对、色欲 )那么与其相对的善的一面就将 会出现并与其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R 梅在八十年代晚期进行了一场十分激烈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大辩论。R 梅认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否认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是一个

12、带有自我 陶醉暗示性危险的错误。拒绝承认人内在恶的本质,并不 能铲除人的破坏性,相反还会怂恿人的破坏性。梅确信, 当我们有能力对付恶的一面时,那么善将会更具力量,更 有说服力。同一的经验,起源于对相互对立的主客体采取何种态 度的能力。梅认为,个体从他自身及环境中异化出来,给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带来了困惑,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人 不具备采取态度的能力。梅认为“同一性”或称“笛卡尔哲学 中的我”不是怀疑和思考的结果,而是证实和意愿中的我(我能一我将 )。这个同一的经验,梅认为可以用笛卡尔的哲 学方式来表达即“我想一我能一我将一我是”。梅认为心理治疗应该帮助病人下决心,使其获得这种 同一的经验。但在这

13、个过程中,病人必须努力使生物的愿 望和驱力转换成意识并联合进入意志。只有当病人意识到 了他们不能逃避的选择和生活的责任时,换言之,当病人 学会了集中注意并接受内在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时,才会最 终摆脱病态。梅提出心理治疗的任务是帮助病人在相互对 立的矛盾中忍受紧张。消极的一面不应被排除,相反应当 受到重视,并允许消极的一面有建设性的表现,使其转换 成创造性产物。如果一个人寻求完美,那他就应该集中精力去发展它,并有能力忍受不完美。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 目的就是要培养给予每一极意识的强度。另一个治疗目的 是教会患者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不安定、易变和自相矛盾 的社会中,因为现实是人们无法逃脱的,而又不能圆满

14、解 决的存在。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是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的。 甚至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在心理 学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因此,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出 的问题既是以往讨论的继续,同时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 发展。 1939 年戈尔德施泰因机体论的发表为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自我实现论奠定了基石。他第一次 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 究加强了这一哲学概念。以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均继承 了这一传统,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研究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 这一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为我们深入探讨人的 本质以及最终找到圆满的答案都提供了丰富、新鲜、可借 鉴的思想。 首

15、先,对人性的认识,马斯洛和罗杰斯承袭了 柏拉图和卢梭等人的理想主义观点。在指出人天赋本性的 生物学基础时, (马斯洛提出了“类本能” ; 罗杰斯提出一个“实 现趋向” ) 同时也确信,人的本质是善的,并对人自我完善的 潜能充满信心。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信赖的、是可 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如果外界能提供一个协作的环境,并给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由,那么人的本质将会在一 个正确的方向上成长。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 验为依据提出人有一种内在的建设的倾向。这种建设的倾 向(善的天性 )虽然会遭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障碍,但这种障 碍可以通过医生对患者的无条件的关怀、移情、理解和积 极的诱导加以消

16、除,恢复人的心理健康。信赖人的本性是 善的,在这一点上与对人性充满信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 )乐观 求善的中国传统性善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孟子讲性善,以 为仁义礼智为“根于心”之天赋善性。马斯洛和罗杰斯对人类 的天赋能力充满了殷切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他们强调人 的尊严和价值,深信人能从自身本性中引伸出来,不必信 赖人自身以外的超人的力量。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严于律 己( “吾日三省吾身” ) ,自强不息,力戒自暴自弃,发挥和挖 掘自身内在潜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在现 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我们对 R 梅的材料并不多见,在 人性问题上,他与罗杰斯等人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善、 恶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二者都是人的潜能。人类的生 活成长总是处于寻求完美和不完美两极之间永久紧张之 中。最好和最坏、愉快和痛苦、善与恶、幸福和悲伤都是 相互依存的,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在R梅思想中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