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75952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西汉王朝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朝代。这一时期,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 塑造了汉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汉民族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民族精英和汉民族精神的代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卫青,善赋多谋的司马相如、东方朔,牧羊北海不辱 使命的苏武,忍辱著述史家绝唱的司马迁。其中司马迁、苏武是表达汉民族精神的 佼佼者。苏武 (前140前 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 前 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 初时把苏武囚于地窖中,不给饮食。苏武嚼旃餐雪,数日不死。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 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

2、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 卧起。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年复一年,胡 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 志十九年凛然不屈。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遥远的匈奴。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 汉土地不一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洁的白。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 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

3、将军李广。公元前99 年, 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为缓 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5 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 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 出征。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 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 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在退至距边关仅百里的地方,却因叛将出卖,被匈奴 重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

4、。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汉武帝听闻李陵降匈,勃然大怒,下旨将李陵三族全部诛杀。李陵降匈后,且鞮侯单于敬其勇猛有谋,又为李广之后,遂封其为右校王,并把女 儿拓跋公主嫁给了李陵。然而,李陵在匈奴的二十五年间,却始终不肯为匈奴效力, “虽 受封而不领命”。他常年蛰居于贝加尔湖畔,与苏武为伴。李陵唯一一次以匈奴将领的身 份带兵出征,是在公元前90 年,最终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败而归。有人认为,这便 是李陵不愿为匈奴效命的佐证。汉昭帝即位后,曾派出使者前往匈奴斡旋,意欲召回李陵,不料却被李陵坚拒:“吾 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最终留在了大漠。并于公元前74年病逝于匈奴,一生 再无建树。李陵的一生

5、,堪称曲折纠结,壮怀悲烈。后人对其的评判也充满了争议。 有人认为,李陵敢率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八万铁骑,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故绝非 贪生怕死之徒。投降匈奴,不过为了暂时保全性命,以期有朝一日能逃出匈奴,继续为 汉朝效命。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这样表达道:“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而报汉。 ”后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李陵传的开篇,也对李陵大加赞赏:“善骑射, 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但也有后人对李陵降匈之举唾弃嗤鼻,认为李陵率5 千步兵抗击八万匈奴的行为实 为逞匹夫之勇,不值得同情。并提出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不应降敌以求苟且。其中,尤 以白居易的汉将李陵论为代表:“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

6、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 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白居易认为,李陵不为国家的事业 牺牲就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就是不智,从而招致后面的祸 患就是不孝。这四点无一可取。最终使自己的宗族都灭亡了,实在可悲!对李陵影响最深的,便是苏武。如果说,李广和汉武帝决定了李陵的外在遭遇,那么苏武则造就了李陵纠结悲怆的 内心。并且,后世对李陵的批判,亦多源于与苏武的比照。假设笔者是李陵,定会发出“既 生陵,何生武”的感慨。因此,要对李陵进行剖析,必然离不开苏武。公元前 100 年,苏武授命使匈,被扣留。匈奴单于虽多次威逼利诱,意欲招降,却 均遭苏武坚辞拒绝。单于一怒

7、之下便将苏武发配至贝加尔湖牧羊。直至公元前81 年,汉 昭帝即位后,汉匈和亲,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苏武才终于得以回到中原。苏武被扣的第二年,正遇李陵兵败浚稽山。而后,李陵虽获封右校王,却不愿为匈 奴效命,常年蛰居贝加尔湖边,与苏武为伴。在这种“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情形下, 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写下历史上著名的苏李诗。也正因此,后世多将 二人互为比照。事实上,李陵与苏武的命运自一开始就被绑在了一起。李陵祖父李广与苏武之父苏 建原系同朝将领,且过从甚密,因而李陵与苏武两家堪称世交。一个最有力的证据便是, 班固所作汉书,并未单独为李陵、苏武二人立传,而是分别置于李广传和苏建传之下。

8、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的传记偏又放在了同一卷内,即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 传?第二十四。先是将李苏两家立为同一传,尔后又把对李陵、苏武的记述放在同一卷 内,这假设不是班固有意为之,便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而苏武对李陵最大的影响,便是其矢志不渝、坚忠不降的气节。应当说,李陵在降匈之后,并非没有产生过归顺匈奴的想法。尤其在经历了汉武帝 夷其三族、获封匈奴右校王、娶拓跋公主等重大变故后,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 化。但当李陵面对苏武的气节时,顿又觉得自惭形秽,终究放不下“忠孝节义”的包袱,只 能将满腔心酸化为愁肠百结,单独面对苍茫大漠,长歌当哭,泪如雨滴!这期间,李陵亦曾多次接到且鞮侯单于之命,要他劝

9、降苏武。但李陵始终推诿不往。 直至汉武帝末年,李陵才正式向苏武提出了劝降。而这一次,也是李陵心境最为纠结的 一次。其时,恰遇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燕然山,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投降被俘,并表示 愿归顺匈奴,狐鹿姑单于甚至将公主嫁给了李广利。 这一事件令李陵内心翻起了巨大的波澜:李广利的全家妻儿因涉入巫蛊案而被捕下 狱,李广利兵败后自知无路可退,选择了投降匈奴。他贵为皇亲国戚,亦能作出降匈之 举。而汉武帝喜怒无常、滥杀无辜的性情亦令众臣皆感心寒。既是如此,为何还要愚忠 汉室?或正是基于此,李陵才终于决定向苏武提出劝降,并在面对苏武时,道出了“人生如 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样的话。但不想苏武的态度却异常坚

10、决,先是大颂汉武帝对其一 家的功德,比君假设父,并称“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至最后,更是义无反顾 地说出“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的绝辞。苏武坚贞不屈的态度,令李陵深感无地自容,他自嘲道:“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 罪上通于天!”原本已生出几许归顺匈奴之意,却在一瞬间烟消云散。此后,李陵心灰意 冷,一直隐居于漠北,不问世事。公元前 81 年,昭帝即位,苏武得以重返汉朝。临别前,李陵置酒为其践行,并写 下著名的答苏武书。文章最后一段极尽悲怆,既庆幸苏武即将重返故土,又预感自己 将客死异乡,诸种情感交织,语辞凄绝,令人心生苍凉。“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

11、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 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 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李陵的命运自与苏武纠结在一起,就注定了将以悲剧收场。二人的境遇完全不同, 苏武作为大汉使臣,他带着荣耀而来,必将带着荣耀而归,即便客死异乡,也是虽死犹 荣;而李陵是一个降敌之人,他的气节早在浚稽山一败时,就已埋葬于万里黄沙,不管 他其后如何坚贞傲骨,不事单于,也不可能再带着尊严回到汉室了。因此,李陵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自己和苏武连结在一起。这在根本上导致了他“欲归 汉不得,欲降匈不能”,注定将郁郁一生,魂归大漠。笔者并非赞赏李陵兵败降敌之举,但窃以为,李陵在弹尽粮绝

12、、孤立无源的情况下, 选择投降是一种权利。但他此后始终不愿归顺匈奴,即便在汉武帝夷其三族的绝境下, 仍放不下“忠孝节义”的牌坊,就不免有些愚忠了。事实上,这正是国人几千年来最愚昧之 处:永远分不清国家与朝廷的概念,认为爱国便是要忠君。可怜李氏家族一生尽忠报汉,拼死抗匈,晚景却如此凄凉。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 道出其中百般心酸,“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纵观李陵一生,后世对其褒贬不一,充满争议。但过分纠缠于早已无从考证的是非 功过,并无任何意义。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光环萦绕、传世流芳的人物, 但常为后人所遗忘的,却是那些壮志未酬、命陷失路的悲情英雄。孟尝高洁,空余报

13、国 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朝廷,汉武帝怒不可止,先把李陵原来的部下陈步乐叫来 责问,陈步乐吓得自杀了,然后又问众臣的态度,朝廷上下没有一个敢为李陵说好话的, 都生怕触怒了汉武帝,招罪下来,家小难保。问到了司马迁,司马迁见朝中众臣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家室妻小,皆众口一 辞说李陵的坏话,心里早不是滋味了,他很为李陵感到不平,按照他的看法,李陵的投 降是有原因的,不应该受到如此责难,倒是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臣子,落井下石,颇为不耻。 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交往不多,两人的志趣也不相投,但凭着平日的观察,他觉得李陵是 一个“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

14、,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 家之急”的奇士。这样的奇士,领着5 0 0 0壮士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敌军腹地,与敌军 苦战了那么多天,周旋了几千里地,兵器用完了,气力耗尽了,将士死伤累累,他们面 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全然不顾身后没有一名援军,这样的气节多么值得赞叹啊!现 在朝中大小官吏皆指责李陵,他司马迁再不主持公正,李陵的罪名就是无法洗刷的了, 因而,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司马迁直抒己见。他将李陵的人品大大夸扬了一番,说他具 有“国士之风”,对李陵率军孤军奋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的功绩,也是毫不避讳地大加赞 赏,说他可以与古代的名将相比,对于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也表示了他的不屑。司马迁滔滔而论,没有注

15、意到汉武帝的脸色早已十分阴沉。最后,他请求汉武帝念 及李陵的功绩,不要降罪于李陵及其全家。汉武帝早听得不耐烦了,他可不是来听李陵 好话的,他以为司马迁竭力赞颂李陵的功绩,是想借讥挖苦无能的贰师将军、他宠姬的 兄弟,是在为李陵游说,一怒之下,以“诬罔”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牢狱!正直的司马迁!受非难的司马迁!只因替并不熟识的人讲了几句公正话,身陷囹圄 从此身体与精神上都受尽折磨!冷冰冰的君臣之情,冷冰冰的牢狱,冷冰冰的枷锁,突遭此难,司马迁无处申冤。 按照当时的法律,诬罔君主,是死罪一条。要么交50万钱赎罪,要么受宫刑,要么领 死。司马迁家里并不富足,哪里拿得出50万赎金?亲友们慑于汉武帝的淫威,

16、也都不 愿伸手相救,朝中官吏顾及到自身的安危,自然也是不会替司马迁说话的,因而第一 条路,是行不通的了!现在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去受死,或者去受那侮 辱人格的宫刑。何去何从,司马迁开始了生死决策。司马迁想到了死,他宁死而不愿去受这等侮辱,可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到底值 不值得呢?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他这样去死,同九头牛身上失掉一 根汗毛,同蝼蛄蚂蚁又有什么区别呢?可是,一想到将要接受那残酷的宫刑,司马迁心里又 万般痛楚,在他看来, “刑不上大夫”,身为士人,节操是多么重要啊,人的死法有许多种, 人受辱的方式也有许多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宗的死法,最卑贱、最污辱的就莫过于 受宫刑了,刚正的人,是谁也受不了这种侮辱的啊!司马迁心如蚁噬,是苟且偷生,还是决然赴死?这两种选择交替占据着他的头脑, 使他痛苦不堪,他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书!一丝光亮划过他的头脑,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