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75877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第卷 阅读题(70分)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严歌苓芳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纠缠 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电影主创方将其改名为芳华,出版方也顺势将小说改名。对于改名,电影主创方是这样解释的:“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与“你触摸了我”相比,“芳华”这个名字更能触发一代人对青春时代的集体怀念与致敬。但在严歌苓小说芳华中,作者对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错综交织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警惕,并未急于让“一个人”成为“一代人

2、”,或者让“一代人”代替“一个人”。书中的何小曼成为战斗英雄后,叙述者“我”小穗子看了关于何小曼的新闻报道,“只觉得哪里不对劲,不是那么回事,可是说不出所以然”。这个“不对劲”,正是源于个人记忆被集体叙说覆盖后的困惑感与无力感。对于个人记忆,严歌苓说:“我了解的他们,是多出许多层面的。”而集体叙说则是要在这许多层面中,找到高度凝练的那个惟一的层面,个体只得湮没其中陷入失语境地。 这种清醒和警惕决定了小说的写作方式。叙述者“我”既参与记忆之中,又随时准备跳出故事之外。在娓娓讲述后又笔锋一转,“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一句话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拽出故事,与讲述者一同冷静旁观。这种安

3、排颇有德国作家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味道,演员在台上突然跳出剧情直接面向观众讲话,使观众不会沉浸于剧情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感受。一言以蔽之,讲述者或表演者是要让读者、观众去思考,而不是去体验。事实上,严歌苓在处理其他题材时,一直是一个注重外部体验的作家。如写陆犯焉识,她亲自去青海农场实地采访。她以一种新闻记者式的严谨与敏锐,探寻秘密,发现人物,收集细节,然后重新编织成一个个故事。而在处理以芳华等为代表的文工团题材时,面对最为切近真实的生命体验,曾经的文工团员严歌苓恰如其分地保持了距离,个人记忆的原始形态得以保存。因其自身经历的独特性,隔着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隔着文化差异与身份认同,隔着个人经历

4、与历史变迁,严歌苓实现了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审视乃至审判。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不仅使严歌苓在处理同类题材时避免掉入“伤痕”“反思”的窠臼,也为她其他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养分。诚然,个人记忆一旦开始被回顾、被叙说、被阅读,就很难摆脱集体化的命运。虚构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永远是两位一体的存在,不可能割裂,也不可能统一。在芳华中它们和谐共存,隔空对话,犹豫地试探地触探着过往曾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芳华的改名,更能体现出严歌苓代表一代人集体怀念与致敬青春时代。B、芳华中引入了“陌生化”理论,缘于严歌苓对集体叙说保持清醒和警惕。C、芳华中呈现的集体与个人的存

5、在状态表明将它们割裂或者统一是不现实的。D、芳华作为表现文工团题材的作品,用新闻记者的态度深入探索了个人记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立足于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评论小说芳华,立论新颖。B、文章承认了个人记忆无法完全摆脱集体叙说的客观现实,使逻辑更严密。C、文章将严歌苓对不同题材的处理相对比,评价了她对个人记忆的深入探索。D、文章用小穗子感到“不对劲”来举例论证个体会湮没在集体叙说中而失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你触摸了我没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电影可能就不会改名为芳华。B、芳华的创作告诉我们,写作要对外部体

6、验和个人生命体验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C、叙述者小惠子出入于故事与现实,可见作者严歌苓在努力避免个人记忆被集体化。D、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和警惕,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记忆与集体叙说的复杂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下雪了 白云朵那天,雨整整下了一天。 在车棚里把自己全副武装好,从头到脚,最后穿上雨披,打上大灯,跟往常一样骑着助动车回家。 那天的雨总觉得不对劲,不干脆,忽忽悠悠,迟迟疑疑,而且有膨胀感,几滴雨打在自己的脸上,有点生生的刺痛。耳朵里听见有行人在说雨夹雪,我才如梦初醒。在这个城市里,雨是习惯的,然而雪的突然造访却总让人措手不及。也不知怎么回事,寒冷一下子散了

7、,身体一下子兴奋起来,鼻子也发酸起来。 把助动车停在乐购的停车场上,然后上二楼超市。 八两芝麻、半斤红豆、半斤黑豆、半斤薏米,两大袋,可以吃上半个月的,再跑到爱森的小排处挑了一些小排,然后便大声喊:“爱森爱森!”爱森肉品的小伙子就应声而来:“来喽!”我便笑了起来。小伙子很清秀,爱笑。“大姐买啥?”我把小排扔给他,我说挑好了,称一下。我说你刚才哪去了,他说吃饭去了,怕我不信,嘴还吧嗒吧嗒咀嚼了几下。我笑了起来。小伙子给我称好,问我还要什么,我说那就帮我割点腿肉吧,总觉得该包一次元宵吃,青菜肉糜馅的,家里还有半包糯米粉。小伙子帮我切了一块肉,去皮。我说帮我洗干净一些,搅碎。小伙子应着,把肉洗净再在

8、碎肉机里给我处理好。小伙子把肉交到我手里,问我,大姐带伞了吗?外面下雪了。我说我带雨披了,下雪了,呵呵。 我推着购物车,离开了肉摊。回头看了看小伙子。小伙子年轻的身影在自己的视线里忙碌着。看上去很快乐。下雪了。想起他说这一句时的快乐劲。 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雪在上海是受宠的。下雪的日子,心会莫名地雀跃,很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人。 我该告诉谁? 一时想起,我不知该向谁说下雪了这三个字,除了跟卖肉的小伙子像对台词一样对过外。 我推着购物车一下子无所适从起来,不知接下来要买什么东西,酸奶还是可爱多垃圾袋抑或枸杞,酸奶太冷,算了;垃圾袋好像家里还有二卷;枸杞也算了,乐购

9、的枸杞比欧尚的差,反正家里还有小半包。还是把购物车推到结账处吧。商场里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请让我给你安慰”。驻足,一瞬间心被什么触碰了,认真地听,“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那么美”。这时我不能确定是哪首歌,心微微发疼,我知道这肯定是哪首我喜欢过的老歌。“我的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如梦初醒,是张信哲,情歌王子的经典老歌。原来以为自己已锤炼得相当麻木不仁了,无须任何风花雪月浸润了的心,却原来还会为一首老歌几欲落泪。我逃也似的把购物车推向结账处。 这时候,雪下得大一些了,可以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了。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看上去都像在奔走相告,我在心里一再地说着“下雪了”这三个字,配

10、合着这车流人流。路灯下有一个撑着伞的行人跑了起来,也许他要赶紧着告诉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告诉她们外面下雪了。 红灯,我停下了助动车,手摸向雨披下的大衣袋。我的手机已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平时最烦别人给我短信打我手机,当然,我是不轻易发人短信打人手机的,总觉得那些虚浮的东西对生活一点作用也没有。终于手在大衣口袋里放开。 车开近一家咖啡店,店门前两棵铁树的叶片上已有了薄薄的一层雪花,看门的中年人穿着军大衣,笼着手,抬头望着店前的路灯,我也抬眼望向路灯,只见成群成群的雪花像飞蛾一样扑向路灯光,延绵不绝又奋不顾身的样子,鼻子又酸了,我把车停在看门人的脚跟前,我对他说,下雪了。他突兀地望向我,继而对我笑了起来

11、,对我说,下雪了。 回到家,我把家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把窗帘一扇扇拉开,从这个房间跑向另一个房间,嘴里说着下雪了,像是通知家里人一样。我把脸贴在窗前,看窗外的雪如何纷纷扬扬地下。 楼下,有一个熟悉的影子站着,撑着伞,雪在伞上已积了薄薄的一层。恰在那时,我书桌上的手机振动起来。我回头,去拿手机。 “下雪了!”手机里的声音。 我跑向窗边,一个背影,在雪地上留下一溜脚印。(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12期,有删节)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叙述“我”去超市购物与小伙子交谈、听到熟悉的歌声被感动等情节,以琐细的生活片段展现现代都市温馨的一面。B、小说以“

12、下雪了”为题,却从下雨落笔,写雨的绵延刺冷,与下文写雪的突然造访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天气的变化引发人心情的改变。C、小说结尾写“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或许就是他拨通了“我”的电话给“我”问候。实中有虚,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D、“下雪”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也有其特殊的意蕴:下雪了,天寒地冻,人们都需要温暖,暗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5、“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包含的意味。(6分)6、.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

13、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

14、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

15、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材料二: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 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