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74482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大: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2讲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课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2016河南开封二模)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解析:选A。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003年“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1970年,故C项错误;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1983年,故D项错误。2(2017江苏苏州模拟)据

2、新华社电:“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解析:选C。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由“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可知,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

3、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有()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解析:选C。根据题意是在“文革”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故选C。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错误;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项错误; 1965年首次合成结

4、晶牛胰岛素,D项错误。4(2017山东淄博一模)下表 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时间国家代表性展品 1876年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 1876年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2010年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表中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解析:选C。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可以得出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

5、中能体现的是中国科技进步,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项错误;从2010年的中美同时涉及环境问题,故C项正确;2010年虽然同时出现环保的技术,但是中国还有航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故D项错误。5(2016河南许昌二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突出成果B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缓解了“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C“神舟”5号发射成功,提高了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D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确立,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解析:选C。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A项错

6、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是在1973年,而“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发生在1959至1961年,故B项错误;2003年“神舟”5号发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项正确;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与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6(2017山东德州模拟)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解析:选A。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是

7、与戏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有关,故A项正确;“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是在“文革”之后,故B项错误;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文革”期间,出现“样板戏”,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北京海淀模拟)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属于贯彻这一方针的文艺成果有()茶馆蔡文姬沙家浜 青春之歌ABC D解析:选A。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故正确;沙家浜是“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之一,是对“双百”方针的破坏,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8(20

8、17河南三门峡模拟)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解析:选A。抓住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1995年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错误;“大跃进”出现于1958年,19

9、60年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9(2017江苏四市模拟)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2%37.7%43.8%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14.9%6.8%(1962年数据)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解析:选A。从材料“1952年下半年开始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增长”可知是为了适应“一五”计划及经济建设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符合教育

10、自身发展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结构合理,故C项错误;1965年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故D项错误。10.(2017北京昌平模拟)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编写的一本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B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C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D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解析:选D。近代化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义务教育制度,故C项错误;注意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和口号“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故D项正确。11“文化大革命”中

11、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解析:选C。材料主要讲述了“文革”时期电影决裂的影响,其会导致学风淡化,但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地位下降早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也不是这部影片的影响,故B项错误;这部影片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价值观的扭曲,即人们对事情判断标准的扭曲,故C项正确;科学发展的滞后不是电影带来的问题,是“文革”最终导致的问题,故D项错误。12(2017湖北联考)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

12、由此可知中国()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解析:选D。题干中只涉及到2000年到2012年中国高校录取人数的统计,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中国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故A项错误;题干只涉及到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等,不能得出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故B项错误;题干只涉及到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教育的转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从2000年到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说明能进入高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留

13、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史实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丙:在19491954年间,有1 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 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

14、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史论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1)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2)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解析:第(1)问,从国际形势来看,当时两大阵营对峙,对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形势来看,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留学生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富贵的精神财富。第(2)问,任选一观点

15、加以说明。同意乙,可以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意丙,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成就来说明。答案:(1)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量留学生归国,增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两大阵营冷战正酣,留美欧学生归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归国留学生是重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归国后成为教育、工业、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骨干,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业有成,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留学生冲破阻挠,力争归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2)同意乙。原因:清政府虽然派遣幼童留学,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仅限于学习外国技术,且固守小农经济,维护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这从反面证明史论。或同意丙。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留学生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新中国取得“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