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974410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雨”的相关诗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状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种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2、夜雨时。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止,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体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错,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体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

3、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辞别的黯淡氛围。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辞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呈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当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由于

4、千里范畴内,各处阴晴不同。但是,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性。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目前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长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长安春望唐 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

5、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绝句四首(其二)唐 杜甫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由于“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觉得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觉得“是为公所愚也”。她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端居唐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两句中“青苔”与“红树”

6、,“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互相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咏雨唐 李世民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这些片语是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仿佛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用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她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精确地捕获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

8、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将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布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她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

9、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烘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觉得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夸奖,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觉得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到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赛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忽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由于,“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

10、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爱慕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性。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服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她用诗的语言描绘出很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测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也许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体现作者布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

11、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爱慕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错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考。还更加阐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乐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烘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她深为中唐政治腐败

12、而忧虑,也十分关怀民生疾苦,但她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体现了她的心情。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觉得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有人觉得“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哀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爱慕和不爱慕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茅屋为秋

13、风所破歌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近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14、。“布衾近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因此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体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她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