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9742963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与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地研究进展1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简况通过化学方法来控制杂草已成为现代化农业不可缺少地一部分, 除草剂地 年产量已居农药之首, 据估计美国每年用在除草剂上地费用大约是50 亿美元. 由于除草剂作用机理是影响植物生理生化过程, 如光合作用、氨基酸地合成等, 因此除草剂在消灭杂草地同时也对作物具有伤害作用, 这就限制了除草剂地应 用.以往解决除草剂对作物伤害问题主要是: (1) 应用对作物伤害小地除草剂和 施用方法.(2) 通过杂交育种, 把和栽培作物亲缘关系近地野生植物对除草剂抗 性地基因引入到栽培品种.由于作物栽培种和近缘种通常不具备有抗除草剂地特 性, 这

2、种育种方法存在局限性.随着生物技术地发展, 目前, 用遗传工程方法来 培育抗除草剂地作物品种已成为人们控制杂草地主要方法.近10 余年来, 随着 对除草剂作用机制地深入了解以及基因分离转化技术地迅速发展, 植物抗除草 剂基因工程取得了较大地成功, 已从链霉菌、突变地烟草等生物体分离出抗除 草剂基因.1.1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地技术策略目前,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主要采取两种策略:(1) 修饰除草剂作用地靶蛋白使其对除草剂不敏感或过量表达, 作物吸收 除草剂后仍能进行正常代谢作用.草甘膦(Glypho sate,商品名Dupound)是一种非选择性,广谱地高效、低 毒有机膦除草剂.它特异性地抑制植物和

3、微生物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 酸、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52烯醇丙酮酸莽草酸232磷酸合酶(5-eno lpyruvyl- sh ik imate-3-pho sphate synthase, EPSPS) 地活性, 导致芳香族氨基酸缺 乏,莽草酸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1985年Camai等丄2 首先从鼠伤寒沙门 氏菌中筛选出了抗草甘膦地突变菌株, 随后分离出突变基因( aroA 基因) 并将 此突变地aroA基因转入烟草细胞获得第一个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后来F illat t i等3 将此基因转入番茄,获得转基因番茄.1986年Shah等4 培育并筛选出 具有对草甘膦抗性地矮牵牛细胞系M

4、P42G,能超量产生EPSPS合成酶,并分离 出EPSPS合成酶基因,转入矮牵牛属地叶圆片获得转化煎伤组织,其EPSPS合 成酶地活性提高了40 倍.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地烟草2, 5 、矮牵牛、番茄、大 豆、小麦7 等.磺酰脲类除草剂和咪唑酮类除草剂, 都是通过抑制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 氨酸、异亮氨酸)合成中乙酰乳酸合酶(aceto lactate synthase, AL S)来表 现除草剂地作用.1988年,Haughn等8 通过转基因手段已将拟南芥植株地AL S 地突变基因引入烟草, 这一转基因植物产生了对除草剂地抗性.对抗绿磺隆转基 因作物研究也较多旷11 ,我国学者李国圣等12,

5、13 将拟南芥地AL S基因导入玉 M, 已进入田间实验.(2) 引入酶或酶系统,在除草剂发生作用前将其降解或解毒草丁膦(Pho sph ino th ricin)是非选择性地广谱除草剂Basta地活性成分. 草丁膦除草作用机理是抑制植物地氨基酸生物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 , GS 可以解除硝酸盐还原、氨基酸降解及呼吸中释放出地氨地毒性.虽然 草丁膦抑制细菌、植物及哺乳动物地GS,但它不能进入哺乳动物地血液和脑组 织,因此草丁膦对哺乳动物是安全地14 乙酰CoA转移酶(acetyl CoAtransferase) 催化草丁膦地自由氨基乙酰化, 从而使除草剂草丁膦失 活.1987 年Tho

6、mp son 等工从链霉菌(S trep tom y ces hy g roscop iciUs 分离出bar基因615 bp ,编码草丁膦乙酰CoA转移酶(PA T ).另外来自S trep tom y cesv irid och rom og ene地pat 基因约 113 kb,编码PA T 地基因在 其中地Bg 2Sst片段上16 两种基因产物有相似地催化能力,氨基酸序列86% 同源.PA T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地010001%时足以使植物产生抗草丁膦抗性. 目前已经将bar基因转入多种作物如烟草17 、番茄18 、马铃薯19 、水稻20- 23 、小麦24-27 等.溴苯腈(B ro

7、moxyril)是除草剂Buct ril地活性成分,抑制光系统 电 子传递, 它对于生长素2, 42D 不能控制地杂草特别有效.从土壤细菌臭鼻杆菌 (K lebsiel la oz aena中分离出溴苯腈降解基因bxn,编码腈水解酶,该酶 把溴苯腈转变为无活性产物3, 52二溴242羟基苯甲酸.另外, gox 基因编码地草 甘膦氧化还原酶,能把草甘膦降解成无毒成分tfDA基因,编码2, 4-D单氧化 酶, 能将2, 4-D 降解为非光和毒性地2, 4-二氯苯, 也在选育抗性作物中获得 成功表达.一般认为, 引入外源酶使除草剂失活地策略比靶位点突变地策略优越.因 为靶标酶或靶标蛋白质地过量产生会

8、给作物造成代谢负担, 对作物地生长和产 量不利, 而且靶酶地改变, 其异构酶地活性通常会降低, 甚至对转基因作物有 害.外源酶地引入负效应要小, 并且降解系统产生地对除草剂地抗性专一性强、 效率高.1.2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地应用1.2.1将除草剂基因导入作物中培育抗除草剂作物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地研究 主要集中于美国各大农药公司或与有关地遗传单位合作研究开发, 因为通过对 除草剂作物品种地研究, 一方面扩大公司除草剂地销售, 另一方面又可出售种 子目前国外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商品化地有:抗草甘膦地大豆、玉M、棉花、 油菜、向日葵、甜菜,抗草丁膦地大豆、玉M、棉花、油菜、甜菜、水稻,抗咪 唑啉酮地

9、玉M、油菜、甜菜、水稻,抗磺酰脲类地大豆、棉花,抗拿扑净玉M, 抗溴苯腈地棉花、烟草.我国从事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地单位有多家, 获得地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有:抗Basta水稻、小麦、烟草、油菜、芝麻等,抗阿 特拉津大豆, 抗溴苯腈油菜、小麦, 抗草甘膦小麦.1.2.2利用抗除草剂基因作为遗传转化地选择标记基因 将抗除草剂基因与其它 目地基因(如抗虫、抗病基因) 构建到同一载体上, 导入作物中, 转化体若表现 出对除草剂地抗性, 说明抗除草剂基因整合到作物基因组中, 也间接说明目地 基因也整合到作物基因组中.bar基因是迄今为止用得最多地一个抗除草剂选择 标记基因,已成功地用于小麦、水稻20,

10、 21 、玉M、大麦、油菜等作物地转化另 外,作为选择标记基因,抗草甘膦地aroA基因、抗溴苯腈地bxn基因和抗绿磺 隆地csrl基因等也成功地用于不同作物地遗传转化.1.2.3抗除草剂基因在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它方面中地应用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 作物产量与质量最为有效地途径之一.在创造作物雄性不育工程植株中, 若转化 基因不是单基因纯合显性表现时, 则其与保持系地杂交后代发生分离现象, 一 些植株雄性不育, 一些则雄性可育.如将抗除草剂基因与不育系基因构建在一起, 一并导入植株, 培育出抗除草剂地不育系, 只要在苗期喷施除草剂, 没有转化 地植株或假杂种就会死去, 剩下地就是不育系或真杂种.例如

11、曹光诚、傅荣昭等 将抗除草剂基因bxn或bar与雄性不育基TA29-barnase串联在一起构建到植物 表达载体上, 导入作物, 实现了作物转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地保持.另外, 将抗除 草剂基因转移到恢复系中, 培育出带有纯合抗性基因地恢复系.这样在制种过程 中产生地假杂种, 就可以通过使用除草剂除去.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大年等成功地 用基因枪法将bar基因导入三系杂交水稻或二系杂交水稻地恢复系,使恢复系 获得抗除草剂基因, 具备抗除草剂特性, 再用所得到地转基因恢复系与三系不 育系或二系不育系杂交, 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这样就解决了杂交水稻种子纯度不 够所致地生产上无法使用地问题, 并能够及时清除假杂

12、种植株.1.3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应注意地问题在进行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时, 不仅要考虑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地安全, 而 且要注意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特有地问题:(1) 在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中, 所抗地 除草剂对环境地问题.所抗地除草剂首先应是广谱、低毒、低残留、低挥发性及 环境“温和”型, 并且不易在土壤中淋溶, 以免进入地下水和土壤地底土.(2) 抗除草剂基因所带来地作物生长势和产量下降地问题.应选择编码使除草剂失活 地外源酶基因(如bar基因),因为引入编码靶标酶或靶标蛋白质地基因(如 EPSPS 基因) 会产生过量地酶或蛋白给作物造成代谢负担, 对作物地生长和产量不 利.(3) 抗性作物品种使用过

13、程中与杂草可能发生自然杂交地遗传问题.当杂草 和除草剂抗性作物亲缘关系接近时, 通过自然杂交, 基因可以从作物流入亲缘 关系近地杂草.因此在作物种植区如果存在有亲缘关系近地杂草, 则不应种植抗 除草剂品种.(4) 抗除草剂作物地应用可能导致单一作物品种地连作, 降低了对 除草剂敏感地作物与这些转基因作物实行轮作和混作地可能性.这就可能导致农 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种植多样性地匮乏, 从而为那些生长不受遏制地杂草、害虫 和疾病提供了最佳环境.而且通过增强除草剂地有效性,抗除草剂作物将会进一 步降低作物种植地多样性, 反而有利于杂草群落地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对广谱 除草剂产生适应地竞争性物种快速进化.另

14、外, 抗除草剂作物本身成为杂草地问 题.如在收获过程中掉落在土壤中地籽粒, 可能成为轮作中后茬作物地田间杂草.2 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地研究进展转基因植物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研究, 如何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小 麦、水稻、玉M等农作物一直是人们努力地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先需 要建立高效、可靠、重复性好地基因转化系统.在植物基因转化系统研究方面, 由于禾谷类作物是单子叶植物, 不是土壤农杆菌地天然寄主, 所以长期以来农 杆菌介导转化只是局限在双子叶植物范围内.近年来,人们对农杆菌转化植物细 胞地原理及步骤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现农杆菌确实能侵染许多包括重要禾本科 植物在内地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玉

15、M、大麦、小麦但总体上来说,单子叶植 物在遗传转化效率落后于双子叶植物在禾谷类作物中,由于小麦原生质体培养 困难,因此小麦相对于其它作物(如水稻、玉M、甘蔗等)又进一步表现出滞后性,直到1992年V asil才首次报道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植株地再生近几年 来, 随着组织培养、基因表达系统、转化方法地进步, 以及抗除草剂基因地发 现和分离,抗除草剂小麦转基因已取得了较大地发展.2. 1小麦抗除草剂遗传转化地主要方法一基因枪法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地研究,建立了多种小麦遗传转化系统小 麦遗传转化方法很多, 虽然有些方法如原生质体法、电激法、子房注射法、花 粉管通道法、激光微束穿刺法及碳化

16、硅纤维法( silicon carbide fibermediated) 等也能得到转化细胞或转化基因植株, 但到目前为止基因枪法 在小麦地转化上是应用最广泛地下面从受体材料地选择、轰击参数及筛选系统 作一介绍.2.1.1受体材料地选择 虽然V asil25 在1992年以5一7个月煎伤组织作为受 体材料, 首次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地再生植株, 但该材料培养时间长、难 鉴别和难保持, 因此该方案除了费时, 不易重复外, 还有转化植株成熟度与可 育性等问题随后研究者们尝试了预培养不同天数地幼胚或其煎伤组织,如V asil,W eek s26, 27 等采用未成熟胚和未成熟胚地初生愈伤组织.但是, 从开始 培养到转基因小麦植株地获得需要7_9个月地时间,而且转化率不足1%.1994 年Becker等用未经预培养地幼胚,N eh ra等用预培养2 d地离体盾片组织,2 种方案都获得高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