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7395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1)—晶体、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单元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可能用到的原子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第卷(选择题,共72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 )A分子晶体B原子晶体C离子晶体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内一定有共价键B原子晶体一

2、定有非极性共价键C镁晶体中1个Mg2+跟2个价电子有较强作用D金属晶体发生形变时其内部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仍然存在3在一定条件下,氯酸钾与碘按下式反应:2KClO3I2 = 2KIO3Cl2,由此可推断下列相 应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还原性:I2Cl2C非金属性:IClD氧化性:KClO3Cl24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的高压下,用激光加热到1800K,人们成功制 得了原子晶体CO2,下列对该物质的推断一定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晶体中含有极性键B该原子晶体易气化,可用作制冷材料C该原子晶体有很高的熔点、沸点D该原子晶体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5

3、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渗析的方法精制氢氧化铁胶体B用加热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硫酸钡的碳酸钡D用盐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6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 ( )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B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析出固体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污染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径介于1nm1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D胶体粒子很小

4、,可以透过半透膜8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 瓷工业等领域。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 Al2O3 + N2 + 3 C 高温 2 AlN + 3 C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氮化铝的合成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2 mol AlN,N2得到3 mol电子C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D氮化铝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2个答案符合题意)9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5、或 SO32B向可能含有SO42、SO3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再加入Ba(NO3)2溶液,可检验 SO42的存在;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一定有NH4D向某溶液中先通入Cl2再滴加KSCN溶液时溶液变红,则该溶液至少含有Fe2+和Fe3+ 中的一种10对下列各种溶液中所含离子的判断合理的是 ( )A向无色溶液中加氯水变橙色,溶液中可能含: SO42,Br,OH,Ba2+B在c(H+)=10-14mol/L的溶液中可能含:Na+,A1O2,CO32,SO32C在常温下加入铝粉有氢气放出,则溶液中可能含:K+,Na+,H+,NO3D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溶

6、液中可能含:K+,Na+,Ca2+,HCO31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AlO24H=Al32H2OB用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硫化氢气体:2OHH2S=S22H2OC氯化银溶于浓氨水:AgCl2NH3H2O=Ag(NH3)2Cl2H2OD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Fe33H2O=Fe(OH)33H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若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B由“C(石墨)=C(金刚石);H=+119kJmol-1 ”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

7、-57.3l kJmol-1,若将含0.5mol H2SO4的 浓硫酸与lmol NaOH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1 kJ D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 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 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 =+285.8 kJmol-113如图所示为白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圈表示原子,实 线表示化学键。下列关于该生成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成物的分子式为P4O10B分子中磷原子排列成正四面体型C单实线表示的化学键为极性键,双实线表示的为非极性键D生成物分子式为P4O614已知:向

8、KmnO4晶体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取实验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MnO-4Cl2Fe3+I2B上述实验中,共有两个氧化还原反应C实验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D实验证明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15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以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当三个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个数之比为9:3:8 时,在同温同压下三个反应中所制得氧气体积之比为( ) A4:3:2B9:3:16C2:2:1D9:3:816 一种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可能存在NO3、I、Cl

9、和Fe3+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由此可推知这种溶液中 ( )A含I,不能确定是否含ClB含NO3C含I、NO3、ClD含Fe3+17纳米材料的表面微粒数占总微粒数的比例极大,这是它具有许多特殊性质的原因。假设某氯化钠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恰好与氯化钠晶胞的大小和形状(如右图所示)相同,则这种纳米颗粒的表面微粒数点总微粒数的百分数为( )A87.5%B92.9% C96.3%D100%1812 g石墨在24g的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完全消耗,测得放出x kJ的热量,已知石墨的燃烧热为y kJmol1。则石墨与氧气反应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s)+O2(g

10、)=CO(g);H=y kJmol1B2C(s)+2O2(g)=2CO(g);H=x kJmol1CC(s)+O2(g)=CO(g);H=(2xy)kJmol1D2C(s)+O2(g)=2CO(g);H=(2xy)kJmol1第卷(非选择题,共78分)三、实验题(本题有2小题,共19分)19(8分)如下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溶液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片镁片,再用滴定管滴入5 mL盐酸于试管中。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4)由实验推知,所得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填“大于”“

11、小于”“等于”)原来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20(11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从化学手册上查得硫酸铜在500以上按下式分解,便决定设计一验证性实验探索测定反应产生的SO2、SO3和O2的物质的量,并经计算以此确定该条件下CuSO4分解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实验可能用到的仪器如图所示:实验测得数据及有关结果如下:准确称取6.0g无水CuSO4;干燥管总质量在实验结束时增加了2.4g;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后,折算成排水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0mL;实验结束时,装置F中的溶液变为NaHSO4溶液(不含其他杂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按装置从左至右的方向,各仪器接口连接顺序为_(填序号)。 (2)装置F的作用是_。 (3)装置D的作用是_。 (4)确定装置E的进、出口的原则是_。 (5)首先应计算的是物质_的体积;通过计算,推断出该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6)该实验设计中,可能给测定带来误差最大的装置是(填代号)_。四、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44分)21(8分)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以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化学键Si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