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桩方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73944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类桩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类桩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类桩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类桩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类桩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类桩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桩处理)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目录、编制依据3二、工程概况3三、事故原因分析3四、处理方法及施工措施4精心整理五、经验教训5、编制依据口1、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低应变动测结果报告3、本工程整套施工图纸及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二、工程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18947.70说。基础均采用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桩端持力层为7-2 层含硕中粗砂层为持力层。PC-A500(100)和PC-A600(110)。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PC-A500(100)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900KN, PC-A600(110)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 值为1200KN,地下室有效桩长为22-27m (具体见打桩记录)。

2、采用静压法施工; 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6-6和7-7显示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位于高程-0.5m至 -12.5m,层厚约为12米。目前土方开挖已基本完成,从开挖的现场及整个过程来看, 自然地坪至承台底标高均为淤泥。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ZK22、ZK24、ZK25 钻孔柱状图中所示情况。三、事故原因分析从低应变动测结果报告上看,111类桩集中在D-20轴以南/D-G轴以东部位。此位置桩 基施工以前原为淤泥质泥塘,土方开挖后,发现此处淤泥质土含水量极大,部分已 经液化,且23#桩为静载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桩基施工出现III类桩的现象可能是 由于在压桩前又没能把整个淤泥土层挖掉回填好土,压桩时,机移机产

3、生的土侧压 力,土方开挖时呈现高低台阶淤泥流动产生的侧压力,把管桩在软硬土交接处推断。四、处理方法及施工措施1、现场可见本工程桩基工程中的III类桩共4根,检测中心低应变动测结果通知如下精心整理 附表所示:序号工程桩号桩型缺陷深度评定1A128PC-A500(100)6.8米III类桩2A73PC-A500(100)6.8米III类桩323PC-A600(110)6.7米III类桩424PC-A600(110)6.1米III类桩经对所有工程桩进行小应变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桩身某一位置有明显缺陷。全部约 在桩顶标高以下7米左右,即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和粉质粘土层交接处,可判明此处 桩身存在明显裂缝。2

4、、三类桩补强:对管桩进行填芯加固处理,填芯按设计要求采用C35微膨胀细实混凝土,长度至桩 底进行满灌,填芯混凝土钢筋配置同静载实验配筋,(桩芯钢筋为6根9米长虫22主 筋,箍筋为址150,断桩部位上下500mm范围箍筋加密城100,但长度可根据 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同管桩基础与承台的锚筋,底部不设托盘,对管桩桩芯进行 满灌处理。混凝土浇筑前对管芯进行重新清洗,确保管壁清洗质量,保证管桩整体 性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钢筋笼放入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采用定制的振捣棒对填芯混凝土进行认真振捣, 确保管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此道工序为桩身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3、桩间土补强:对III类桩每根桩重新进行小应

5、变实验,其承载力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尽管如此,考 虑到III类桩处理后已采取了满灌加强措施,仍然考虑对桩间土采取加强措施。端桩 间土为淤泥质粉质粘性土,强度较低,对承台垫层加厚100,且由原来设计的C15 垫层改成C20等加强措施,提高承台两桩区域内桩侧土体对桩的摩阻力,增强桩身、精心整理保证桩和桩间土可以更协调的工作,提高桩间土的承载能力,减少上部荷载作用下 的变形,协调整个桩筏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的差异沉降。五、经验教训:1、基础设计吋场地土中有较厚的淤泥质粘土吋,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在前期的工 程勘察吋,应要求勘察单位适当增加勘探孔的数目,减小勘探孔之间的间距,尽可 能表明场地土内淤泥分布情况和各层的含水量,杳明淤泥土层的分布和标高变化情 况。2、为避免桩芯内淤泥压入其中,可考虑在桩端加设桩尖。3、打桩前按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探明的情况及吋将淤泥土换土处理,打桩吋 尽量控制好桩长,防止管桩过长,压桩吋,机移机产生的土侧压力挤断管桩。4 土方开挖吋及吋割除过长的管桩,防止呈现高低台阶淤泥流动产生的侧压力,把 管桩在软硬土交接处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