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738587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痰饮与水饮区别辩证痰饮 概述 :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异常, 导致水液停积某些部位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之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 胃下垂、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的某 一阶段或某一类型而具有本证的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 进行施治。 病因病机 : 1)外感寒湿,气候寒冷,或 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处,而致寒湿外侵,肺卫失宣,湿邪浸 渍肌表,湿困脾阳,水湿不化,而成痰饮。 2)饮食所 伤,暴饮过量之水,或过食生冷之物,中阳暴遏,脾不运化, 水液停聚而为痰饮。 3)劳欲所伤,劳倦过度而伤脾阳, 纵欲行房,则伤肾阳。脾肾阳气亏虚,气化失司

2、,水液难以 输化,停积而为痰饮。 病机特点 : 痰饮的病机,与 肺、脾、肾三脏相关。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有通调水道的 作用,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肾司开合,蒸化水液,分清泌 浊,三脏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吸收、运行和排泄,若 三者功能失调,则通调、输转、蒸化失权,必致水液停积成 为痰饮。在肺、脾、肾三脏中,以脾的健运与否最为关键。 若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造 成水液的潴留而成为饮患,故痰饮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 密切。 辩证施膳 : 06/01 阳虚弱.(痰饮) 主证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暖恶冷,背寒, 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

3、目眩、食少, 大便搪,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中医必读) 治法 : 温 脾化饮。 方例 :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按语 : 若小便不利,眩冒者,加泽泻、猪苓;若阳虚衰,脘 腹冷痛者,加干姜、肉桂、吴萸。 02 饮留胃肠. (痰饮) 主证 :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 便秘,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 : 攻下逐 饮。 方例 : 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按语 : 若胸满者,加枳壳、厚朴;若口渴舌燥,苔黄者,加芒硝。 03 邪犯胸肺. (悬饮)主证 : 寒热往来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 硬,干呕、口苦、咽干

4、,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 : 和解宣利。 方例 : 柴枳半夏汤加减。 按语 : 若咳 逆气急,胁痛者,加苏子、白芥子、桑白皮;饮盛喘咳,不 得平卧者,加葶苈大枣泻肺汤;若热盛有汗,咳嗽气粗者、 去柴胡,加麻杏石甘汤。 /04 饮停胸胁. (悬饮) 主 证 : 咳唾牵引胸胁作痛渐减,而咳逆气喘息促加重,不能平 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 : 逐水 祛饮。 方例 : 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按语 : 使用 二方的区别点在于: 如欲峻攻水饮,则用十枣汤;若图缓泻饮邪,可用控涎丹。 /05 络气不和. (悬饮) 主证 : 胸胁

5、疼痛,胸闷不适,胸痛灼热,或感刺痛,呼吸不畅,或 有闷咳,舌苔薄,质暗,脉弦。 治法 : 理气和络。 方 例 : 香附旋复花汤加减。 按语 : 如胸满闷,苔浊腻者, 加枳壳、薤白、瓜萎;久痛入络,刺痛不移,痛甚者,加桃 仁、红花、没药、水蛭。 06 阴虚内热. (悬饮)主证 :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咽干燥,或午后潮热,颧 红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 滋阴清热。 方例 :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07 溢饮.主证 :身体沉重疼痛,严重者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喘逆咳嗽, 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 法 : 发表化饮。 方例 : 小青龙汤加减。 按语

6、 : 若 尿少,浮肿甚者,合五苓散;若痰多喘甚者,加苏子、白芥 子;若兼内热、烦躁发热者,加生石膏。 08 寒饮伏肺.(支 饮) 主证 :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天冷受寒 加重或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 振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 : 温肺化饮。 方例 : 小青龙汤加减。 按语 : 体虚表证不显著者,用 苓甘五味姜辛汤。 09 脾肾阳虚. (支饮) 主证 : 喘 促动则加甚,气短,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 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眩,舌苔白腻或灰腻, 舌质胖大,脉沉细兼滑。 治法 : 温补脾肾,化散水饮。 方例 :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

7、汤加减。 按语 : 若吐涎 沫而头眩者,为饮邪上逆,宜先服五苓散,再服上药。若动 则喘甚、气短显著者,加补骨脂、黄芪、五味子。 水饮 水饮是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水和饮的区别是, 稀而清者为“水”,稀而粘者为“饮”,名实异同,故常水饮并称。 (类似渗出液与渗透液之分)。可参考“饮症” 太阴所致为 积饮。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 内因 水者。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有愤郁而停者。有困 乏而停者。有思虑而停者。有痛饮而停者。有因热而伤冷者。 (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气郁中州。水浆入胃。不能运化。 随脏腑虚处而留着焉。(汇补) 外候 大抵停水则生 湿。停酒则生热。湿则成痞。热

8、则发躁。其变现也。或形寒 饮冷而得。则类外感症。或困乏忧思而得。则似内伤症。或 流于四肢。则似风家痹症。或流于关节。则似跌扑伤症。其 他五脏六腑所受。见症各出。(汇补) 饮分各经 在 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闷。在肝则 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金匮)在上则面浮。在下则 跗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 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癃闭相似。 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 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 贲。(汇补) 饮分六症 夫饮一也。而分五饮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饮水停肠胃。辘辘有声。令

9、人暴肥暴瘦。 悬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 重痛。支饮水停膈上。KT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背 冷如掌大。或短气怔忡。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缺盆。咳嗽 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身惕 HT 而泪出。(仲景) 饮与痰分 饮者。蓄水之名。自 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 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也。若 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汇补) 停 饮脉法 脉偏弦者。饮也。又脉浮而细滑者。伤饮。又沉 而弦者。悬饮内痛。(要略) 停饮总治 停饮之初。 挟寒挟气者俱多。故症现寒热者。汗之。在胁肋四肢者。

10、分 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入门)若挟虚 症者。补之温之。(汇补) 初宜分消 凡大饮之后。 当风着寒。水气凝结不运。外有表症。内有饮症者。果当温 散。然或发汗太过。阳气空虚。水饮仍未解散。致心下悸。 头眩筋惕。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又当温之。不可再行分消也。 (汇补) 次宜调养 若血气亏乏之人。痰饮客于中焦。 以致四肢百骸胸腹。发为诸病者。宜导去痰饮。随即补元气。 不可专任汗吐渗下之法。(汇补) 虚宜温中 更有脾 虚之人。每遇饮后。即觉停滞于中。肠鸣于内。甚或作泻。 屡用分利不效者。法当温理中焦。(汇补) 久宜暖肾 久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积饮于外。或泛于上焦为涎沫。 或停于心下为

11、怔忡。或留于脐腹。筑筑然动气者。均宜益火 之剂。(汇补) 饮症用药 汗以香苏饮。吐以二陈汤。 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饮枳实丸。凡前五饮症。元气稍旺者。 三花神佑丸、控涎丹逐之。元气稍虚者。五饮汤。虚甚者。 六君子汤。虚寒者。理中汤。下焦肾阴虚者。六味丸。肾家 阳虚者。八味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饮症选方 香苏饮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 见伤风)二陈汤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 吐。(方见痰症)四苓散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 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三花神佑丸一切湿热。积成痰饮。 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甘遂大戟 芫花(各五钱)

12、黑牵牛(二两)大黄(一两)轻粉(一两) 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控涎丹治痰 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 蠲饮枳实丸逐痰消饮。导滞清膈。枳实半夏陈皮黑丑(各三 两)炊饼丸。姜汤下。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 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黑牵牛(二 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木香(三两)补骨脂荜澄茄(各四两) 槟榔(二两)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 痰留饮。大效。十枣汤(仲景)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 之处。芫花甘遂大戟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 勿服。五饮汤(海藏)

13、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旋复花人参陈 皮枳实白术茯苓浓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白芍药炙甘草 (各等分)生姜。水煎服。泽泻汤(仲景)治饮水太过。肠 胃不能传送。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煮服。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 理中汤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真武 汤(仲景)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茯苓(三钱)白术(二钱)芍药生姜(各 三钱)附子(八分)水煎。温服。八味丸治肾经阳虚。不能 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 中风) 水饮,金匮条文亦有提及:“心下坚大如盘边,如 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

14、之”痰饮为津液异常的一大类病变 ,即津液游溢体内 ,遇阴气则凝聚而成水饮 ,得阳气 煎熬而为痰浊。故痰浊稠粘 ,水饮清稀 ,大致有别。具体于 临床辨证 ,痰证多从六气立论 ,有风、寒、热、燥、火诸痰 之分 ,比较切合实用 ;饮证则虽遵金匮从部位立论 ,而有 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痰饮、水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 岀现障碍的产物,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中医实证水饮证篇之一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 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 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 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不论其症状

15、如何,即当利水;水 饮去则症状减。若妄加辨症,反舍近求远! 水、饮、痰、 湿有何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 有所不同。湿者,潮湿之气也,乃无形之邪。水、饮、痰乃 有形之邪也!水与饮最为相近,常并称为水饮。痰与湿差异 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 水为饮,饮凝为痰。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 成,论及形态差异,可概括为:“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 集、从清稀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 臌、水肿。 关于中医痰饮病症论治的初识 痰湿为病, 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变 化多端,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

16、,阻滞络 道,为病甚杂,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影响脏腑气机升降, 和气血运行,而发生各种病变。 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藏痰之器”,“痰生百病,瘀生百病”,“百病多有痰作崇”,“痰清神爽”,“痰迷心窍”,“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以及“痰为 百病之母”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 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则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 偏枯,肢端麻痛等。 痰饮是怎样形成的:痰之吐也,为 有形之痰,痰之身中,则为无形之痰。主要关系到脾肺肾三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 为痰。 如痰从寒化,而为寒痰;痰从热化而成热痰。痰 色白,亦属风寒;痰清稀,属寒湿,属脾湿,亦属阴;痰色 黄粘稠属肺热,属阳。痰饮是由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又有风痰属肝;湿痰属脾;燥痰属肺;寒痰属肾;热痰属心 之说。 其治疗原则:一般是温药和之。 医家赵献可认 为“痰本非人身所有,而由水泛为痰,火衰不能制水,则水不 归源,如洪水逆行而泛滥为痰,为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