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9699859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推断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 2010 年高考天津卷中“但见女抱庭树 眠,亦不之虑” ,从语法结构上分析, “虑” 是谓语,它的宾语却没在其后,那只能是“虑” 字之前的“之” ,因此可判断“之”为代词,做宾语,再结合前面的否定词“不” ,可判断此 句为宾语前置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中“孰”做的是“讥” 的主语,“其”只能放在句首,和“乎”一起表达一定的语气,那么“其”应为副词,表示 反诘语气。同一个虚词, 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 其词性也会不同。 如 2006 年高考安徽卷中“神农为耒耜, 以利天下”中的“以”字

2、, 用在动词“利” 之前,一般表目的,作连词,可译为“用来”;而在 2006 年高考江苏卷中“诸 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 用在名词“夜中”之前, 与之构成介宾短语, 在句 中作状语,此处“以”字就是介词,可译为“用、拿”。请看下面的例句: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要判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辨析它的用法, 从而找到突破口。 如中“二人”是主语, “劫”是谓语, 那么“之”就应是宾

3、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 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 代指前句中的 “苏回”。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 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 “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 作 代词。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 可忍”作“恩”的修饰成份, 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 句中“廉 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浯,“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但不译。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 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 与下句连起来不够流畅, 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 多了。这

4、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 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 “之”是定语 后置的一个标志。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 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3. 标志识别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 ,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 ,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 “于”“为”“为所”等 ,表示宾语前置的“之” (如 “何陋之有” )“是” (如“唯利是图” )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 ,如 “无以”意为“没有用 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 怕、难道)说的是吧

5、(吗)”。2013年高考天津卷中“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就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无乃欤”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 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 “见”“为 所” “受”被“”于“”)、倒装句 (主谓 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 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 “贫者语于富者曰 ”等)、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等。固定句式较多,

6、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 “不亦 乎”(“不 也是吗”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没有用来的”例 军中无 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如何? ”,若 何? ”,奈何?”(把怎么样? ”拿/对怎么办? ”例 如太行、王屋何? ”)。所 以”(用来”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所以、因此 ” 例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何之有”(有什么”例 孔子云:何陋之有?)惟 (唯)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 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例 惟 利是图”惟才是举”

7、)。为所”(被怎么样”,表被动。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攻克文言虚词这块堡垒,光 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同学们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 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 同位置上, 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 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 往往就能推测出它 的含义。以 之”为例:例 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8、子的独立性,是助词;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 。例 太后盛气而揖之 ”,句末,作第三人称代词(他) 。例 之二虫又何知 ”,句首,作指 示代词(这,此)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作动词,到 去。例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 仇”,句中,是助词,相当于 的”。4. 词语替代法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 ,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 ;反之,则不同。 如 2014年高考天 津卷中第十题 B 选项 民馑于道路”和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9、河东”后一句源自课本 ,我们比较熟悉 , 河东”是 移”的结果、地点,译为 在”不合适,应该译为 到” 。用 到” 代替前一句中的 于” ,显然讲不通 ,前句中的 于”是 在”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 , 该项即可排除。5. 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 也”,句末助词 ,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 其” ,在句首一般作代词 ,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 在沛公也” ;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 (表反问或揣测 ),如“其皆出于此乎” 中“其”表揣测语 气, 2014 年高考天津卷“其庶几于是者与”中“其”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 词

10、,如“秦王恐其 (代蔺相如 )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表期望、 祈使语气 ),如“尔 其(语气副词 ,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 。6. 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 ,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中“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 ,“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 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贾谊过秦论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 ,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趁着”的

11、意思。此句的“利” “便”也是对文 ,都是指有利的形势。辨析虚词与句中其他成分所构成的语句结构, 是理解虚词用法的应该重要方 面。如“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字, 所处的位置与“而”相 同,并且前后两句,结构完全一致,我们就可以由后一句而推断出前一句中的 “以”字,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 ”,如前所述,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 “其 ”,可 用作代词、 副词、连词、助词等。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加强揣测语气, 相当于 “恐怕”“或 许”“大概 ”

12、“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因为 “其”一般 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 “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 一般是语气副词,如 “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又如 “焉 ”,可以用在句首(如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焉:哪里),也可用在 句中(如 “杀鸡焉用牛刀 ”,焉:何必),也可用在句末(如 “微波入焉 ”,焉:那里) 。也有时 作代词,相当于 “之”(如 “犹且从师而问焉 ”,焉:代词。 “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 么)。5.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 ,要确定其具

13、体意义和用法 ,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利用文意解题。如 2009高考天津卷12题,“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xi a木笼)以予齐。”此句中,有虚词“于是” 、“乃”、“遂”、“而”、“以”等,依据上句情况,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 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 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我们可以推知“于是”应为“在这种情 况下”之义; “乃”也不能表示转折,也不是指称谁,而是表示顺承,可译作“就”;下句的“遂”用法与此同; “而”连接了“缚” 、“柙”两个表示连续动作的动词(当然后一个是活 用),可以译为“并”

14、 ;而“以” 则置于“遂生来缚而柙”的动作行为和表示目的短语“予 齐”之间,自然是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 。之后再参照前后语境进行验证,力争使 译文正确无误。这样,此句答案为: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并用木笼装着来交给齐国。一、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例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 ”一句里有两个 “之”:前一个 “之”用作“饶”(州 )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 之”用在动词 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根据下文的 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 以”应该表原因。例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 余威”可以推断 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 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 恰好”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