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银大厦简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698448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香港中银大厦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中银大厦简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贝聿铭贝聿铭( Ieoh Ming Pei )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 年 4 月 26 日生于广 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 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祖怡。 10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 , 于1955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 90 年退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 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 20 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 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 践型建筑师,作品很

2、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 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 优秀的建筑家”。 1983 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一一普里茨克建筑奖。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 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 成复杂的设计任务, 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又成立了“贝 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 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 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3、。费城社交山大 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 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 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 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 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 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 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 1984 年 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 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 500 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 13 个建筑物授予年度 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

4、 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 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 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 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人们赞扬 这位东方 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 “征服了巴 黎”。香港中银大厦的简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1990 年完工。总建筑 面积 12.9 万平方米,地上 70 层,楼高 315 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 367.4 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 构采用 4 角 12 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 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 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

5、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 4 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 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 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 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 1973 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 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 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 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 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 锐意进取的精神; 基座的麻石外墙 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香港中银大厦的特点香港中银大厦自 1982 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 1990 年 3月19 日银行乔 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 8400 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 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

6、要在高楼林立 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 315 米的主要 原因之一。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 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 ENR 杂志 1989 年的风云人物, 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 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 4 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 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 可以溯至 1973 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

7、边的分 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顶端 70 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17 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 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 央直达第 17 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 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 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 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 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 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 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 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 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 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

8、两廊之间的 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 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17 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 7 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 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 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 24 人 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 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 房,贝氏

9、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 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 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 合阳光与空间。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 中银 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 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 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 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 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 出入,斜面的部分, 与喷泉地大厦的 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 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 垂 直的窗棂不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 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

10、 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贝 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 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 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 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 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 大门两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 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

11、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 就是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 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 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 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 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 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 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 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 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 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 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 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 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 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 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 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

12、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香港中银大厦结构分析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 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 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 具有如下独到之处:1. 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 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2. 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 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 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 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3. 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 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4.

13、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 递至角柱,加大了楼层重力荷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 提高了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我的感受香港的中银新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据说是因 为它坐落在高等法院的一侧,如此方能镇得住法院所判罪犯之“邪”这,自 然也不乏人相信,我就听到过好几个人诸如此类、大同小异的解释,甚至有人对 我说,这可是听取过风水先生的意见的。无论说得怎么玄乎,它都表明了中国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让他们相信,多几 分安全感,这应该说也绝非坏事。但是,一座称得上是标志性的建筑,它的创意,它的设计,是不可以等闲视 之,也不可用市井俚语所妄加猜度

14、的。无疑,中银新厦,一下子给予人的冲天的 意象,超越了宗教的崇高感,简单以西方建筑来认定,显然是太浅薄了。当然, 我的依据,绝不只是因为设计师贝聿铭是一位华人。贝聿铭先生曾这样评价过香港中银大厦:“这座银行大厦就像竹子一样,下 粗上细,到一定高度变细一节。节节高,步步高,在中国也是吉祥的象征。”原来,他的创意,却是来源于竹子这一点拨,我们马上便联想到竹笋向 上的一个个三角尖片。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也就是说,居住之处务必有竹,有竹方高雅,有竹方幽静,有竹方见人的品格 自古以来,吟诵竹子的名诗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贝聿铭正是从中国古代的文学 艺术中,汲取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创意。这也是与他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 的,他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建筑与艺术,虽然各有不同,可其实质却是一致的, 他的目标,便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无疑,无论是罗浮宫院中的玻璃金字塔,还是香港的中银新厦,他的这一追 求,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就这么一个,他“玩”出了多少文化,多少艺术,多 少意象,多少创举!一个伟大的建筑家,理所当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文化学者,信然。姓名:梁广濠 学号: S150800202 班级:08 建筑 1 班 指导老师:周成斌 陈建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