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695525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词语尝:_ 竞走: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

2、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2. 课内阅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_,_,_。1按原文填空。2本文主要学习古人_的精神。3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3.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孙敬悬梁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注释)夕:晚上。及至:到了。屋梁:房梁。儒:有学问的读书人。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好学(_) 晨夕不休(_) 悬屋梁(_)2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填写下

3、面思维导图。3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个表示“珍惜时间”的词语,用“_”画出来。4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_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使:让。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为:给,替。说:通“悦”,对感到高兴。廪(ln)食:拿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立:继承王位。好:喜欢。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

4、竽”中“请”的意思是( )A.邀请B.请求C.请示D.请教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_5.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选自晋书车胤传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恭勤:_ 通:_2用

5、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_6. 小古文阅读。燧明国 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注释: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屈盘:曲折盘结。至:到。息:休息。鸮(xio):鸱鸮(ch),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感:感悟。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_(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_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的故事。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

6、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_7. 阅读短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尝与诸小儿游(_)A经常 B曾经 C尝试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

7、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的人。8. 阅读理解。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1从上文中找出与加点词意思相关的单音词。(1)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反义词:_)(2)豹视之,顾谓三老(近义词:_)2填空。“豹视之”的“之”指_,“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中的“之”指_。西门豹巧妙地处死巫婆,用的是_法。9. 阅读平台: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有一位国王 , 性情暴烈 , 冷酷无情 , 对他的子民从来都不会施以温情和关爱 . 说来也

8、奇怪 , 他的国家所在的地方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 寒风凛冽 , 冰天冻地 ,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姹紫嫣红的春色和美丽清新的绿意 . 他十分渴望春天光临他的国家 , 于是他花了很多钱财祭祀拜神 , 请求春天的到来 , 但都没能如愿 .有一天 , 一位穿着破烂 , 疲惫不堪的少女来到皇宫门前 . 她找到国王 , 恳求他给她一些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 , 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 但冷漠的国王 , 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 , 他请求春天的到来也不是为了他的臣民 , 而是为了他自己能更好地到处游山玩水 . 他面无表情地叫卫兵把少女从门前赶走 .可怜的少女冒着肆虐的严寒走进了一片森林 , 森林中除了积雪之外 ,

9、 就是凛冽的寒风 . 就在少女绝望之时 , 她看见一座小屋 , 她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敲开了小屋的门 . 门开了 , 一位厚道的守林老人急忙把她扶了进去 , 让她躺在暖和的火炉边 , 给她盖上厚厚的毛皮毯子 , 然后用仅剩下的面粉为少女做了面包还有热汤 . 然而当老人把面包和热汤端到少女面前 , 却发现她已经死去了 . 老人一阵难过 , 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 . 他在森林中挖开积雪 , 把少女埋进去 , 并把没吃的面包 . 热汤和盖过的毯子也一起放进去 . 老人想 , 但愿那位姑娘在地底下能得到温暖和食物 . 第二天早晨 , 奇迹出现了 , 尽管其它地方还是寒冷和冰雪 , 但在少女的坟墓上及周围

10、 , 却开放出了各色各样美丽的鲜花 , 长出了绿意盎然的小草 , 飘扬着温暖 , 弥漫着清新 .原来 , 那少女便是春天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 , 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 , 施肥 . 耕耘和护理 , 只要我们善待生活 , 珍惜生命 ,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 那么春天就会永远属于我们 , 幸福也期待着我们去收获 .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 , 或者多么晚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着我们的 , 不仅仅是春天!(1)读了这个童话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给他们各写一句话。国王:_民夫:_姑娘:_(2)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别人自己才能有收获,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想

11、一想,并合小伙伴们一起交流_10. 阅读理解。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1将课文补充完整。2解释下列词语。囊萤:_恭勤:_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4请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11.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溺:_故: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4发生下列哪

12、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12. 阅读理解。学 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诲:教,教导。 其:其中。 鸿鹄:天鹅。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之:这里指代鸿鹄。 俱: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