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词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69537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词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构造地质学词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构造地质学词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构造地质学词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构造地质学词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词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词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断块构造说一种关于地球岩石圈构造及演化的理论。它认为岩石圈固结之后,断 裂活动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断块就是被岩石圈中不同深度的断裂及层 间滑动断裂所切割成的块体,各块体之间在物质组成、构造滑动性和 地质演化诸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断块构造说强调块缘的形成与形变 研究,因为它们是认识断块形成演化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要标志; 同时也重视块内结构不均一性的研究,因为块内各种不均一地质因素, 都可在同一区域应力场情况下导致块内应力的分布形式和边界条件 的变化,使块内应变图像变得十分复杂。断块构造说是张文佑于1974年提出的。它是以地质力学为基础, 吸取了地槽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等的有关内容,在研究中国及

2、邻区 大地构造特征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内容 F.恩格斯曾指出“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与排斥的 相互作用中”。前者常表现为地球的引力收缩作用;后者常表现为地 球的热力膨胀作用。引力收缩可与大地构造作用中的挤压相比;热力 膨胀则可与拉张相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排斥”表现为地核-地 幔-地壳的分异或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的分异、拉张作用,使断块 间作相背运动,导致统一的大陆破碎解体,进而转化为过渡型或大洋 型地壳;吸引则表现为各层圈之间的熔融作用或大陆型地壳、大洋型 地壳以及它们之间的挤压作用,使断块间作相向运动并发生汇聚,导 致过渡型或大洋型地壳转化为大陆型地壳等等。一个时期或

3、(和)一 个地区的挤压,必伴有另一个时期或(和)另一个地区的拉张;反之 亦然,如洋中脊的扩张与海沟岛弧带挤压的对立统一。然而,挤压或 收缩、拉张或膨胀都不是均一的,既表现为其幅度和速度的不同,又 表现在挤压和拉张的相对性,既在总体挤压背景中,幅度小的和速度 慢的相对幅度大的和速度快的则表现为相对的拉张;反之亦然。因深 层膨胀引起浅层拉张和深层收缩引起浅层挤压而导致深层与浅层各 层之间的层间滑动。这样又引起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对立统一关 系,以及基底与盖层、高速层与低速层、硬岩层与软岩层之间相互作 用的辩证关系。断块构造坚持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地质 力学分析是基础,强调各构

4、造要素的空间组合;地质历史分析是综合, 着重各类地质体的时间演化。其内容应包括正确运用和认识下述几个 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形成(或建造)分析与形变(或改造)分析 相结合。形成是形变的基础,同期形成决定同期形变,前期形变控制 后期形成。构造的现存形式与历史演化的分析相结合。历史演化是 现存形式的基础,即构造的继承性与构造的新生性的相互关系。构 造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发展的分析相结合。空间分布是基础,时间发展 演化是综合。小(微)型构造与大型构造的分析相结合。小型构造 研究是大型构造研究的基础,即构造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的统一。 浅层构造与深层构造的分析相结合。即深层控制浅层,浅层影响深层, 或者说基底

5、控制盖层,盖层影响基底。并须充分注意同一构造组合在 不同构造位的差异及其内在联系。地球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构造变动,遗留下错 综复杂的构造形迹。断块构造说认为,应力集中是产生构造应变的前 提,而地质体的不均一性和作用力的不均一性是决定应力集中的主要 因素。因此,不均一性的分析是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研究的关键。这 也是断块构造说主要特色之一。当然,均一和不均一也是相对的,即 小范围的不均一,在大范围内可相对看作是均一的。断块构造说之所 以强调不均一性的分析,是因为应力往往在不均一处集中,而成为构 造运动的起点。它决定了大地构造演化中空间上的不平衡性,以及时 间上的渐变与突变或连续性与

6、阶段性的统一。在研究不同构造的空间 分布规律时,它是正确认识构造位和构造系的基础;在研究大地构造 的演化规律中,它是正确划分构造阶段、构造旋回、构造幕和形变期 次的前提。断块的运动学问题主要涉及断块的活动方式。相邻断块的活动一 般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方式。水平运动表现为拉张、挤压 以及分别与它们处于同一运动系统中的剪切。地质力学分析表明,一 个地区拉张,必伴有相邻地区挤压,反之亦然。地质历史分析表明, 一个时期拉张,往往导致另一个时期挤压,反之亦然。一个总体的拉张 时期内可以有短暂的相对挤压阶段发生,反之亦然。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地球结构的不均一性,单纯的拉张和挤压是少见的,一般都伴有

7、 同一运动系统的剪切,即剪毋拉张,剪切-挤压。两断块间的剪切拉 张(或剪切挤压)必伴有它们和相邻断块间的剪切,导致块体的转动。 此外,断块在水平运动中各层圈的运动速度往往存在差异,导致不同 深度层次的剪切。垂直运动表现为块体的隆起和凹陷。由于断块各部 分在其隆起和下陷时的速度和幅度不同,往往产生断块的抬斜运动或 掀斜运动。从力学分析角度来看,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一运动的 两个侧面,如隆起导致表层拉伸和深部挤压,凹陷则使表层挤压和深 部拉张。反之,断块间的背向水平运动(拉张)形成凹陷、虫谷至深 海盆地,而相向水平运动(挤压)则造成隆起和山脉。当然,作为同 一运动的两个侧面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8、何者为主,要根据时间、地 点和边界条件作具体分析,如高角度断层面上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 移;而低角度断层面上的位移状况则相反。同一条逆冲断裂,表层以 垂直运动为主,而深层则往往以水平运动为主。探讨断块的驱动力问题,必须强调断块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统一, 驱动断块的力与形成断块的力的统一,以及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统 一,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天文(特别是其他类地行星)的资料。 地球的形成和发展都处在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中,而自转和公转都受引 力和热力的控制。地球内部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分异和收缩,使重 的组分向下聚集,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减小,自转角速度增大,离心力 增大,造成有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的挤压

9、;热力作用则引起体积膨胀 或某种方式的热对流,使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沿断裂冲入地壳上部, 重的组分向表层聚集,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增大,自转角速度变慢。在 这种质量再分配中(包括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轴也发生一定的 偏移,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相对扁率也会发生变化。上述变化均可导致 离极力、科里奥利力、旋转速度不均一效应与极移应力的产生。这些 力的量级尽管不大,但它们在不均一处集中又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 内起作用,则存在着推动全球构造运动的可能性。各断块间的相互错 动、碰撞与拉开,就是在这些过程的相互交替和联合作用下发生的。研究方向 断块构造说将通过以下问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充实 和完善:地球深部地质作

10、用过程;不同层次层间滑动断裂的活动方式 及其机制;断块的运动方式(包括幅度和速率)与时间演化的统一及 其所伴生的形成与形变分析;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演化模式及其动力 学问题等,并加强全球地质的对比研究。地洼学说(Diwa theory)关于地壳演化的一种学说。1956年由中国陈国达创立。该学说认为 在大陆地壳演化史上继地槽区、地台区之后还存在第三构造单元 地洼区。它的性质与地台区(稳定区)相对立,与地槽区(活动区) 虽然性质相似,但特征不同,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活动区。因它发生在 地台区衰亡之后,故也称为后地台阶段的新型活动区。创立地洼区的发现,是通过对中国东部自顼代中期以来地 壳发展史的研究而获致

11、的。中国东部一直被划为地台区,称为中国地 台。这一地区于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壳发展史与地槽地台学说相一致。 但自三叠纪末(南部)或侏罗纪(北部)以后,却陆续出现了强烈的 构造变动,形成了盆地和山脉,构造地貌反差很大。盆地中产生了类 磨拉石建造。同时,岩浆活动(侵入及喷出)和变质作用(主要为断 裂变质及接触变质)多见。大地热流增高,重力以负异常为主,有些 地方地壳中出现低速层。所有上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都与地台 区相反,说明中国地台到这时已经衰亡,转化为活动区了。据此,陈 国达继承了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并加以创新,提出后地台阶段新型 活动区概念,创立了地洼学说。基本内容地洼区在形成过程中(主要

12、在激烈期),水平地壳 运动占主导地位,由于拱曲、箜皱、断裂作用强烈而出现反差强度大 的构造起伏,形成波距小、差异升降速度及幅度大的短带状隆起,称 为地穹,其间介以相对下陷的短带状盆地,称为地洼。在地洼区内, 地洼盆地作为负构造分区与地穹的山脉(正构造分区)相间出现,成 为这种新构造单元的最重要的认识标志。 地洼区的另一主要特征和认识标志即具有3层结构,如图1 所示。地洼构造层以地洼中堆积的类磨拉石建造为代表,其与真磨拉 石建造的区别主要在于下部从不与复理石建造相过渡,且可含大量火 山物质。地洼区的岩浆岩以富钾、钠的花岗岩、流纹岩等为多见,并 常有碱性岩。后期出现玄武岩,即岩浆活动的总顺序是从酸

13、中性到基 性。这也是它与地槽区的异点之一。ffl 1 融H区姓旨K,地珠国站传季意用 #3 b堀白里 C堆推M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认为大陆地壳演化过程是多阶段的。地 台阶段之后还有地洼阶段,也可能还有其他阶段。地槽阶段之前也可 能已经经历过一些古老构造发展阶段。这个过程通过活动区同稳定区 之间的相互转化、交替更迭而进行,从简单形式变为复杂形式,称为 递进律(图2)。儒S4:- K塞 州一、 V 帝北京甫卅ftl牌岫 ftffl 岫朴刘厨bq 13-qII Z- ! ET XA W恒利刮I或一入尸 : FF F-i-Zj.肾Ja 瓶StMJtii担不整建CH学貌克;r厚敝乎忧8til A卒干青t

14、i) 递进(地洼)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地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成矿阶段。地洼区的矿产,一方面具自身的专属矿产组合, 包括许多有色金属、稀有元素、分散元素、贵金属、放射性元素等, 另一方面又可继承地槽区、地台区等历代前身的矿产,形成了“多代 同堂”的多阶段矿产叠加现象。由于地洼是一个活动区,地热、构造、 岩浆、变质等作用强烈,可使先成矿产改造、再造或叠加,常形成一 种复杂的“多因复成矿床”。这类矿床一般地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 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成因类型、多控矿因素的特点,可形成大而 富的矿床。许多矿床,既有内生特征,又有外生证据。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认为地幔物质是不均一的,由 于成

15、分、温度、密度、比重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缓慢的相对移动,形 成地幔流。地壳各个块体之间,一方面由于来自地幔热的不同,产生 了温度及活动程度的差别,从而导致大地构造的分区及其属性的分异。 另一方面,在地幔应力场的影响下,壳块相对移动,互相挤压拼合、 拉伸离散及剪切错移,便产生了各种方向的相应构造。地洼区除广布于中国东部及西部外,也陆续发现于世界其他地方。 已知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及东部、朝鲜、越南、日本西部、印度 北部、西亚、中亚;北美西部、巴西、欧洲的莱茵地堑、法国、南斯 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波罗的海地区;非洲东部堡谷地带)及南 部,澳洲东部,以至南极洲(中央山脉以西)。从地质时代分布来说,

16、 已知的主要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前寒武纪也有出现。地洼学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地洼区形成的力源机制是单一的 还是多样的?地洼区矿产的分带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如何?面向海洋和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地球动力学和前寒武纪地壳发展史,进一步探索成矿规律是地洼学说的研究趋势。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李四光(18891971)创立,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 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变 形,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 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 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 假说”。目录.概述.研究内容.研究步骤.奠基人显示全部概述编辑本段回日录运用力学原理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