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969356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薛博瑜200410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胃 痛【目的要求】一、掌握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二、了解胃痛历代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三、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机有演变多异,变证较多的特点。四、掌握胃痛诊断依据以及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五、掌握胃痛辨证治疗原则和常见的各种证型的特点、证机概要、治法方药。六、了解胃痛临证要点。七、了解胃痛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知识。【难点重点】一、

2、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二、胃痛的辨治原则和治疗大法。三、胃痛的各证型证治。【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二、多媒体课件、胶片投影辅助教学。【概说】一、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部位 2.主症 3.别名胃脘痛、心痛。二、历史沿革:(一)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腹胀胸满,心痛尤甚,胃心痛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

3、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唐宋以前胃痛与心痛混淆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外台秘要:“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三)宋代之后提出质疑:三因方:“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四)金元首立“胃脘痛”门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门,将胃脘痛的证候

4、、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五)明清提出胃痛治疗大法证治准绳:“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医学正传:“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三、讨论范围: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

5、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二)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三)情志不畅忧思恼怒

6、,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四)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何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二、病机(一)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1.病位主要在胃; 2.与肝的关系:木土乘克 3.与脾的关系:脏腑表里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还与肾有关。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

7、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可致血瘀胃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脾胃虚寒,胃失温养,亦可致虚寒胃痛。(二) 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乃发病

8、关键胃属六腑之一,其气以和降为顺,由于以上各种原因造成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因而产生胃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景岳全书:“胃脘痛证多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三)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异,且可互相转化、兼夹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四)可以衍生变证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病机可以演变,产生变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

9、,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入,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癥积。【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二)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三)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二、病证鉴别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一)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

10、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二)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三)胃痛与腹痛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

11、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四)胃痛与肠痈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佝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胃痛患者始终局限于胃脘,一般无发热。三、相关检查(一)电子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粘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三)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四)腹部透视可

12、与肠梗阻、穿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心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作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应辨虚实寒热: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近,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二)在气在血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

13、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三)辨兼夹症胃痛见寒凝、气滞、食停、湿热、血瘀、气虚、阳虚、阴虚等证,但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二、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

14、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三、证治分类(一)寒邪客胃证1、症状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2、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4、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5、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6、加减: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藿香等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

15、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二)饮食伤胃证1、症状: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脉:舌苔厚腻,脉滑。2、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3、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4、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5、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6、加减: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