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病虫害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969355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茶病虫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油茶病虫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油茶病虫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油茶病虫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油茶病虫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茶病虫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病虫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油茶炭疽病 危害: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于我国的 南方各省,可引起严重的落蕾和落果。病落果率通常在20% 左右,有时高达 40%以上。症状:油茶地上各幼嫩部位均可受害,以果实为主。 1)果 实:病果初生黑褐色的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中央灰黑色、 边缘黑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全果变黑,其上生黑色小点,即 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过露水湿润,盘上产生粘性粉 红色的分生孢子脓。病果一般在 10 左右即脱落,少数不脱 落的病果常沿病斑中部开裂,种仁散落。 2)叶片:叶上病 斑常沿叶缘发生,多呈半圆形,黑褐色,边缘紫红色,后期 病斑中心灰白色,内轮生小黑点。 3)枝条:枝条嫩梢病斑 椭圆或

2、梭形,初为黑褐色,后转黑色,部病以上枯死。春季, 树下部萌蘖上病斑较多老枝病斑梭形或不规则形。4)花蕾 花蕾病斑多在基部鳞片上,不规则形,黑褐色或黄褐色,后 期灰白色,上有黑点。病原:半知菌亚I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 Penz)。发病规律:油茶炭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病芽、 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当温湿 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和自然 孔口侵入,潜育期 5-17天。一般每年4月初开始发病,先是 危害嫩叶、嫩梢。5月中旬至 6月病菌侵染果实,8-9月落果 最多。10 月间为害花蕾,使病蕾脱落

3、。病害发生和蔓延与温 湿度有关。当旬平均温度达到20C,相对湿度达到86%时, 开始发病,气温在25-30U相对湿度88%时,出现发病高峰; 夏秋间降雨次数和持续时间与病害扩展蔓延及严重程度密 切相关,雨日长,雨量大的年份,病害严重,反之则轻。油 茶炭疽病的发病率,一般来说,低山高于高山,阳坡高于阴 坡,山脚高于山顶,林缘高于林内,成林高于幼林。油茶林 间种不当,发病期氮肥施用过多,常常会加重病情。油茶不 同品种类型抗病力不同,小叶油茶、攸县油茶抗病性强;普 通油茶易感病,紫红果比青皮果抗病。油茶炭疽病症状-1油茶炭疽病症状-2油茶炭疽病症状-3油茶软腐病危害:主要为害油茶叶片和果实,也能侵害

4、幼芽嫩梢。受害 油茶树叶片、果实大量脱落,严重影响生长和结果。油茶软 腐病在成林中常块状发生,单株受害严重。油茶软腐病对油 茶苗木的为害尤为严重。在病害暴发季节,往往几天内成片 苗木感病,引起大量落叶,严重时株病率达 100%,严重受 害的苗木整株叶片落光而枯死。症状:叶上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 发生。侵染点最初出现针尖样大的黄色水渍状斑,中心可见 一稍隆起的接种体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遗留物。叶片侵染点 1 个到多个,几个小病斑可扩大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侵 染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病斑扩展迅速,边缘不明显,叶肉 腐烂,呈淡黄褐色,形成“软腐型”病斑。这种病叶常在二三 天内纷纷

5、脱落。侵染后如遇天气转晴,病斑扩展缓慢,棕黄 色至黄褐色,中心褐色,边缘明显,形成“枯斑型”病斑。这 种病叶不易脱落,有的可留树上越冬。叶片感病57天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 斑上陆续产生许多近白色、淡黄色乃至淡灰色的蘑茹型分生 孢子座。病害能侵染未木质化的嫩梢和幼芽。受害芽或梢初呈淡 黄褐色,并很快凋萎枯死,呈棕褐色,可留树上越冬。条件 适宜时其上可产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感病果实最初出现水渍状淡黄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展成 为土黄色至黄褐色圆斑,与炭疽病初期症状相似,但软腐病 病斑色泽较浅。侵染后如遇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圆形或 不规则形,病部组织软化腐烂,有棕色汁液溢出。如遇高温

6、干旱天气,病斑呈不规则开裂。病原 : 病菌的无性世代是油茶伞座孢菌 (Agaricodochium camellia Liu ,Wei et Fan) ,该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两种 形态特征和习性完全不同的分生孢子座。在通风湿润、干湿 交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这种分生孢子 座垫状、半球形,具短柄,近白色到淡灰色,成熟时顶部宽 315563ycm,高113225ym(柄部在内),由许多从柄部顶 端辐射状伸向边缘的分生孢子梗所组成,容易脱落。新鲜的 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在培养皿内保湿, 不遇寄主时,蘑菇型分生孢子座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覆盖表 面,形成“黑顶蘑菇”,则

7、丧失其侵染能力。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未发育成熟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 在病部越冬。冬季留于树上越冬的病叶、病果、病枯梢及地 上病落叶、病落果是病菌越冬地场所。翌春当日平均气温回 升到10C以上,越冬菌丝开始活动,雨后陆续产生蘑茹型分 生孢子座,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晚秋侵染的病斑黄褐色,是 病菌主要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越冬病叶及早春感病病 叶,在阴雨天气,能反复产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当环 境不宜侵染时,蘑菇型分生孢子座能在病斑部或侵染处渡过 干旱期,到下次降雨时再行传播侵染。气温在1030C间,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均能发生侵染, 但以1525C发病率最高。超过25C发病率显著下降,低于 15C,

8、能发生侵染,但潜育期长,病程缓慢。蘑菇型分生孢 子座的传播和侵染都需要雨水及高湿的环境,因此适宜侵染 的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十密切。据试验 在不保湿条件下,相对湿度低于 98%,便不能发生侵染。在 林间只有阴雨天才能满足这一条件。所以油茶软腐病只有在 阴雨天发生。每次中到大降雨后,林间相继出现许多新病株、 新病叶。雨量大,雨日连续期长,新病叶出现多。反之则病 叶少。 4 6 月是南方油茶产区多雨季节,气温适宜,是油茶 软腐病发病高峰期。 10 11 月小阳春天气,如遇多雨年份将 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油茶软腐病症状-1油茶软腐病症状-2蘑菇型分生孢子座4 k危害:在油茶枝干上形成

9、几个、甚至数十个、上百个肿瘤, 危害轻者导致树势生长衰弱,重者引起受害枝干上的叶片萎 蔫、枯死,受害植株显著减产甚至绝产。症状:肿瘤发生在主干或枝条上,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一般为2-10cm。肿瘤表面粗糙开裂,形状与冠瘻病十分相似, 但有的用力触之呈碎粒状。病原:引起油茶肿瘤的原因可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林分均不 同。有的是寄生性种子植物害所致;有的可能与茶吉丁虫和 蓝翅天牛等某些昆虫危害有关;有的可能就是冠瘿病,是根 癌细菌引起的;有的可能是一些生理因素引起的。 发病规律:油茶幼树、老树都可发病,以老油茶林发病较多; 病害多数零星分布或呈团状分布,很少成片发生,但发病植 株一般都比较严重;通常管

10、理不善,道路两旁发病重;尤其 是油茶林被其他大树遮阴、湿度大、荒芜的林分发病严重。油茶织油蛾茶肿瘤病-1危害:分布在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浙江、福建、台湾 广东、广西、贵州;印度、日本。寄主:油茶、茶树。以幼 虫从上而下蛀食茶枝,受害枝干中空枯死,一般老茶园和密 度大的油茶林发生较多。寄主:油茶、茶树。主要形态特征:体长1216 mm,翅展32 一 40 mm。体被 灰褐色和灰白色鳞片。触角丝状,灰白色,基部膨大,褐色。 下唇须镰刀形,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第二节粗,有黑褐色 和灰褐色鳞片;第三节纤细,灰白色;第三节末端尖,呈黑 色。前翅黑褐色,有 6 丛红棕色和黑褐色竖鳞,在基部 1/3 内

11、有 3 丛,在中部弯曲的白纹中有 2 丛,另一丛在此白级 的外侧;后翅灰黄褐色。足褐色,前胶节灰白色,有黑色长 毛;后胜节有褐、灰两色相间的长毛。腹部褐色,有灰白斑, 带光泽。生物学特性: 1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翌 年3 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初 孵幼虫从嫩梢或项芽基部爬行到嫩梢顶端叶腋间蛀入。蛀食 前,先在欲蛀的上方吐一层丝遮蔽虫体。刚孵化的幼虫食量 小,虫道很细。此后,幼虫逐渐蛀入技干或主干,虫道逐渐 增大且光滑。大树主干较粗,幼虫仅蛀食木质部和髓部,故 不致失水枯萎。幼虫在被害枝内每隔一段距离向外咬 1 个小 圆孔,以排泄粪便。粪便呈红棕色,椭圆形,撒落地面。幼 虫老熟后,在虫道中、上部咬 1 个比附近排泄孔稍大的、近 圆形的羽化孔,孔径约3石mm,并吐丝结膜,把孔日封闭。 在孔下37 cm处作一蛹室,并在蛹室上、下端吐丝塞住。 成虫一般都在傍晚羽化,上、下午羽化者极少。成虫飞翔力 强,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大多数雌蛾一生只交尾 1 次。只 选择老茶林和郁闭度高、比较阴湿的油茶林产卵。卵散产于 嫩梢上或项芽基部。每处产卵一粒。油茶织蛾成虫 油茶织蛾幼虫油茶织蛾危害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