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969287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油换热器的设计计划书(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学院名称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1 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1.2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2.1 处理能力: 12万吨/年煤油1.2.2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1.2.3 操作条件: 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1.3 选择合适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1)传热计算 2)管、壳程的确定及管、壳程流体的阻力计算 3)管板厚度的计算 4)U型膨胀节计算(浮头式换热器除外) 5)管束振动

2、 6)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 1.4 绘制换热器装配图(A1图纸)1.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的一个总结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要求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制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课程设计,可以让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作风。课程设计不同于平实的作业,在设计中需要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

3、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所以课程设计是增强工程观念、培养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训练提高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熟悉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数据、正确选用公式、当缺乏必要数据时,自己通过试验测定或产生现场进行实际查定的能力;2、在兼顾技术上先进性、可行性,经济上合理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设计任务要求,确定化工工艺流程,进行设备选型,并提出保证过程正常、安全运行所需的检验和计量参数,同时还要考虑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的能力;3、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

4、;4、. 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1.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1. 设计方案简介 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的设备型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2. 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 包括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工艺尺寸计算及结构设计;3. 典型辅助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包括典型辅助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计算和设备型号规格的选定;4. 主体设备工艺条件图 图面上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完整的课程设计由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组成。说明书是设计的书面总结,也是后续设计工作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封面(课程设计题目、班级、姓名、指导教

5、师、时间 );(2)目录;(3)设计任务书;(4)设计方案简介;(5)设计条件及主要物性参数表;(6)工艺设计计算;(7)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8)设计结果汇总表;(9)设计评述及设计者对本设计有关问题的讨论;(10)工艺流程图及设备工艺条件图;(11)参考资料。(二)课程设计的步骤 1. 动员和布置任务; 2. 阅读指导书和查阅资料;3. 设计计算,绘图和编写说明书;4. 考核和答辩。整个设计是由论述、计算和绘图三部分组成。论述应该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计算要求方法正确,误差小于设计要求,计算公式和所用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图表应能简要表达计算的结果。三 、概述3.1 换热器的发展及分类 在化工

6、、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换热器,且它们是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利用、开发和节约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换热器的要求也日益加强。换热器的设计、制造、结构改进及传热机理的研究十分活跃,一些新型高效换热器相继问世。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它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独的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热交换器。由于制造工艺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的结构,而且传热面积小、体积大和笨重,如蛇管

7、式换热器等。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它不仅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也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 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

8、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一般换热器都用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大多用于制造中、低压换热器;不锈钢除主要用于不同的耐腐蚀条件外,奥氏体不锈钢还可作为耐高、低温的材料;铜、铝及其合金多用于制造低温换热器;镍合金则用于高温条件下;非金属材料除制作垫片零件外,有些已开始用于制作非金属材料的耐蚀换热器,如石墨

9、换热器、氟塑料换热器和玻璃换热器等。换热器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再沸器、深冷器、过热器等。 换热器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广泛,按照传热面的形状和结构特点又可分为管壳式换热器、板面式换热器和扩展表面式换热器(板翅式、管翅式等)3.2列管式换热器的分类换热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如列管式、釜式、板式、板翅式、螺旋板式、空冷器、套管式、蛇管式等。由于列管式换热器(亦称管壳式)易于制造、适应性强、处理量大、成本较低可供选用的材料范围广泛,仍是当前应用最广(约占70%),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最完善,运行可靠性良好的一类换热器。热管换热

10、器是由壳体、热管和隔板组成的。热管作为主要的传热元件,是一种具有高导热性能的传热装置。热管的传热特点是热管中的热量传递通过沸腾汽化、蒸汽流动和蒸汽冷凝三步进行。由于沸腾和冷凝的对流传热程度都很大,而蒸汽流动阻力损失又较小,因此热管两端温度差可以很小,即能在很小的温差下传递很大的热流量。因此特别适用于低温差传热及某些等温性要求较高的场合。热管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可用于气-气、气-液和液-液之间的传热过程。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换热器。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

11、。在工程实践中有时也会存在两种以上流体参加换热的换热器,但它的原理与前一种情形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差补偿结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板式式换热器是用焊接的方式将连接管束的管板固定在壳体两端。它的主要特点是制造方便、紧凑,造价较低。但由于管板和壳体间的结构原因,使得管外侧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另外当管壁与壳体壁温之差较大时,会产生很大的热应力,严重时会毁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管板和壳体制成一体,当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时,在外壳的适当位置上焊上一个补偿圈,(或膨胀节)。当壳体和管束热膨胀不同时,补偿圈发生缓慢的弹性变形来补偿因温

12、差应力引起的热膨胀。特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壳程清洗和检修困难,壳程必须是洁净不易结垢的物料。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主要有外壳、管板、管束、封头压盖等部件组成。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是在壳体中设置有管束,管束两端用焊接或胀接的方法将管子固定在管板上,两端管板直接和壳体焊接在一起,壳程的进出口管直接焊在壳体上,管板外圆周和封头法兰用螺栓紧固,管程的进出口管直接和封头焊在一起,管束内根据换热管的长度设置了若干块折流板。这种换热器管程可以用隔板分成任何程数。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管程清洗方便,管程可以分成多程,壳程也可以分成双程,规格范围广,故在工程上广泛应用。壳程清洗困难,对于较

13、脏或有腐蚀性的介质不宜采用。当膨胀之差较大时,可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以减少因管、壳程温差而产生的热应力。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特点是:1、旁路渗流较小;2、造价低;3、无内漏;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缺点是,壳体和管壁的温差较大,易产生温差力,壳程无法清洗,管子腐蚀后连同壳体报废,设备寿命较低,不适用于壳程易结垢场合。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但补偿装置(膨胀节)只能用在壳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70和壳程流体压强不高的情况。一般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的作用,就应考虑其他结构。其结

14、构如下图所示:(2)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是用法兰把管束一端的管板固定到壳体上,另一端可以在壳体内自由伸缩,并在该端管板上一顶盖后称为浮头。这类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广,能在较高的压力下工作,适用于壳体壁温与管壁温差较大或壳程易结垢的场合。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壳体和管束对膨胀是自由的,故当两张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束和壳体之间不产生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能容易的插入或抽出壳体。(也可设计成不可拆的)。这样为检修、清洗提供了方便。但该换热器结构较复杂,而且浮动端小盖在操作时无法知道泄露情况。因此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其密封。 浮头换热器的浮

15、头部分结构,按不同的要求可设计成各种形式,除必须考虑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外,还必须考虑到浮头部分的检修、安装和清洗的方便。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浮头管板的外径Do。该外径应小于壳体内径Di,一般推荐浮头管板与壳体内壁的间隙b1=35mm。这样,当浮头出的钩圈拆除后,即可将管束从壳体内抽出。以便于进行检修、清洗。浮头盖在管束装入后才能进行装配,所以在设计中应考虑保证浮头盖在装配时的必要空间。 钩圈对保证浮头端的密封、防止介质间的串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幞头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使用经验的积累,钩圈的结构形式也得到了不段的改进和完善。 钩圈一般都为对开式结构,要求密封可靠,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和拆装方便。 浮头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近年来受到不断涌现的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反过来也不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故迄今为止在各种换热器中扔占主导地位。其优点是:管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