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691918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把文章写长、写好(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把文章写长”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假大空”盛

2、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记叙文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

3、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

4、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 “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

5、,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

6、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

7、“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当然,话说开后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针对“写不长”,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情

8、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哪一句话产生误解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种现象,即学生的作文习惯经常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他写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观和评判习惯有关。在起始年级教学中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在九义阶段接受了正确的写作指导,他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困难。学生“写不长”有时可能是因为教师不喜欢某些内容,他“不敢写”;有时是教师要求过高,总是认为学生的写作“提高过慢”,“不到位”,于是学生“不会写”。学生从语文教科书上接触文章的大多是经典作品,一些教师的

9、写作指导往往以经典为样本,拿学生作文和教材的表达相比较,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这样的目标会让初学写作者感到不可望也不可即。教师在作文指导和评价方面应当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和同行讨论这个“写不长”的话题时,我注意到,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研究,已逐步延伸到教师自身表达习惯的问题。确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身不善于表达,也就无从引导启发学生的有效表达。有些教师自身不善于感悟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也比较差),当他们看到学生写一件趣事时,经常会说:“这么巧的事,怎么被他看见了?”他们还缺乏幽默感,我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位

10、学生饶有兴味的表达,全班大多数学生觉得有趣,听课的教师也忍俊不禁,可是授课教师并不敏感,反而批评学生大惊小怪。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有些学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他是“懒得多写”,而并非是那个“我写不长”。所以,学生写作方面的一些痼疾,教师是不是也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呢分解动作,写出内容好多人的作文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中心不突出,语言干巴巴。一次有个同学写一个劳动场面的文章交上来,就是这个问题。老师一问她为什么,就说不知道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好写的啊。”这是最“有理有力”的回答。我找出她文章中的一段:“有的擦窗子,有的拖地,有的摆桌椅,有的擦黑板。”会用排比呢。我表扬了她。她不好意思了,

11、说,其实这些同学都做得挺卖力的。我说你知道人家卖力就得写出来哪,看这个写法,读了八年书,跟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差不多,你要比小朋友高明,就得将人家“如何卖力”写出来。她说,擦窗子的文杰,先用报纸将陈年老垢都铲去了,再用抹布擦一遍,然后洗干净抹布,再擦一遍,多明亮啊,有个蜻蜓径直飞过来,撞在窗玻璃上,撞晕了,掉地下去了。我反问:这不就是很好的细节了吗?你为什么不写到作文里面去?她大惊:这样写也行?这不是大白话了吗?我让她气得一秒钟晕过去三次啦!我接着提醒她:人家站在那么高的窗台上,有个什么表现?他擦窗户玻璃的时候,用的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你说他窗户玻璃撞晕了蜻蜓,那是干净,到底如何个“干净”法?她

12、想了想,说:老师,我明白了。我马上改写。后来,改成了这个样子:他站到窗台上去,觉得站立的地方太窄,就搬来了一个课桌,一看课桌那么光滑的表面,脱掉了鞋子再踏上去。这次,可站得稳当了,干起活来也舒服了。旁边有个同学说:“我妈教的,擦玻璃要用报纸,硬的报纸擦起来容易将污垢铲掉。”他就下来,选了一张上个月的报纸,团成了一团,一擦,哦,尘垢随手而去。他大声向那个提醒他的女同学说:“谢谢你,你的主意真不错!”擦着擦着,他的汗水流下来了,他顺手一抹,哈哈,变成“花脸猫”了,可他并不知道,继续踮起脚,将窗户最上面的地方都仔细的擦干净。跳下来,拿起刚才用过的抹布,爬到课桌上去,一擦,啊呀,脏了。原来抹布比玻璃还

13、脏。他赶紧又下来,到洗手间去将抹布洗干净了,再回来抹。可是,抹布的水还没有弄干,擦得玻璃一道一道的。旁边又有个女同学对他说:“看你这公子哥儿,在家里肯定就是没有干过家务的,你不将抹布拧干了,就是这个样子。丢脸啊。”说的他脸红得像个关公,赶快将抹布拧干,这次好了,玻璃再也不起道道了。可擦到最后,抹布又脏了,他下来,再去将抹布洗一遍,回来一擦,这次,干净了,彻底干净了。数学老师走过来,“嘿,不错啊,文杰在家里肯定是个勤快的孩子,窗户擦得这么明亮。”大家一听,都嘻嘻哈哈的笑,笑得他脸又红了。笑得数学老师莫名其妙,“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啊。从前啊,文杰在家里擦窗子,他爸爸回来了,一看,呃,不错,问他用抹布

14、擦的吗?他说不是;又问他用报纸擦的吗?他说也不是。爸爸就奇怪了,问他到底用什么擦。文杰说:爸爸,我用锤子擦的!”大家都笑得差点滚到地上去了。一直蜻蜓飞过来,想径直飞到教室里面去,谁知,“啪”的一声,一头撞在玻璃上,忽闪忽闪的悠到地上了。数学老师说:“这蜻蜓,以为这窗户真的是文杰用锤子擦的。”哈哈,哈,哈,大家都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你看,她分解了文杰擦窗户的过程,将“有的擦窗子”五个字,写成了两页多的作文纸,而且,加上了数学老师的出场,将文杰“窗子擦得很干净”这结果增添了几分幽默,这个插曲加在这里,也为蜻蜓的下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件事儿,如何“分解动作,写出内容”,你可学到了一点点了

15、么?细节决定成败东风吹落星一、贴近人物写细节一个故事,只有细节真实了,这个故事才可信,才能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就能打动人的。我们先看一个例子:父亲和蔼地说:“人不能因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志,世间永远是公平的。就如同这小球,它是圆的,它不会偏向左边,也不会偏向右边。但只要你努力过,付出过,你就会有收获。就能得到一个充实的圆球,将藏在你心中。”这是今年的一篇广东中考作文的一个段落,说的是一个农民爸爸对孩子的教导。不过,这话在伍老师看来,不是一个农民的话,而是一个哲学家对孩子的训诲,而且这个哲学家还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挺深的哲学家看他第一句吧,有这么个农民用这种背书的腔调说话吗?那么,我们得到了一个教训,就是:为了故事真实,要贴近人物进行细节描画。如何贴近人物?就是要根据人物的性格、爱好、身份、经历、年龄等,来描写这个人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想什么问题等等:千金小姐不会想起如何修补磨穿底子的拖鞋;一个乞丐,想到皇帝吃饭的豪奢,也不过是“煮两碗馄饨,吃一碗,倒一碗”而已她们自以为的真实细节,确切说是“想象中的真实细节”,而一篇好作文,要求的是“生活中的真实细节”。现在,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细节描写的一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