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9688312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语文(人教通用)总复习文档:知识清单夯基固源之文言文分析综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解答文言文分析综合类试题四步法1.浏览全文做标记阅读时应从以下角度解读全文:(1)把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2)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3)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2.锁定要求寻对应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或理解,或筛选,或分析,或概括,所有的答案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在解答具体试题时,首先应锁

2、定题干要求,明确试题指向,依照整体阅读思路答题,不仅需要“题”“文”对应,还要从人物或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角度思考,观照全篇,抓住一些对应关系。这些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一般的高考文言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而命题往往指向其中确定的一人或几人,命题者在设计错例的时候,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2)事件与其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人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路。在做题

3、时从不同阶段去划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美德。命题人常就其中的某一种美德设题,如果考生对题干一瞥而过,不仔细审题,筛选时就很容易选出与题干所示美德不对应的句子,落入陷阱。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限于考生的认知水平,也是隐含的,需要考生细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3.借“题”解“文”用技巧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

4、匙,这些也不无道理。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4.审视答案查疏漏在解答完毕全部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答案。这既是确认答案的必要程序,又是防止疏漏的有效途径。运用“代入原文”“分析错误”“否定判断”等方法加以验证答案的正误。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陷阱设置1.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

5、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2.方法错位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3.概念错位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4.主旨错位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

6、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5.事件错位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6.关系错位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

7、“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陷阱设置1.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2.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3.因果失当“因果失当”是指命题人在设置答案选项时,或将文中事件的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

8、关系,并因之而形成事理上的误区,进而迷惑考生,增加选择的难度。4.时序倒置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5.事件杂糅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清头绪。6.无中生有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也是我们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9.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