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686670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编 制: 审 核:科 长:防治水副总:总 工:*煤矿地质测量科2018年9月25日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审 查 意 见 1、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清楚,该分析报告符合实际。 2、同意该报告对12202工作面受影响的含水层分析和评价,工作面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五灰和底板八灰含水层,均为弱含水层,预计工作面正常涌水量15m3/h,最大涌水量30m3/h。 3、12202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清楚,工作面周边无老空积水;面内无勘探钻孔;根据工作面“CT”探测和瞬变电磁法探测预计工作面内无陷落柱,无岩浆岩侵入体;工作面不受底板突水威胁。1

2、2202工作面的开采基本不受水害威胁。4、按照本报告水文地质情况评价结论制定并落实水害隐患治理措施。审查人员签字:生产技术科安全监察科调 度 室通 防 科设备动力科地质测量科防治水副总机电副总通防副总采掘副总总工程师目 录一、工作面概况1二、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况1(一)主要含水层1(二)主要隔水层4三、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5四、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及评价7(一)地表水7(二)顶板含水层水7(三)底板含水层水8(四)老空水9(五)断层构造水9(六)勘探钻孔9(七)陷落柱、岩浆侵入、冲刷带等地质异常体9五、12下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10六、工作面涌水量预计10七、结论10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

3、况评价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2202工作面位于122采区北翼东部,东部为北翼轨道巷;西部隔130m为12206工作面,南至西翼胶带大巷,北部为25-10断层。12202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430.0-464.0m。工作面走向95m,倾斜长832m,工作面面积约7.96万m2。12202工作面对应地面位于工业广场西北部,*村东部,*村下。地面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37.55+38.79m,平均+38.17m。二、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况(一)主要含水层12202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第12下煤层,煤层顶板自上而下有第四系砂岩、上侏罗统砂砾岩、三灰、五灰等主要含水层,底板板自上而下有八灰、九灰

4、、十下灰、十二灰、十四灰和奥灰等主要含水层。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1、第四系砂岩含水层 第四系总厚度平均90.87m,上部砂层较发育,以中细粒砂为主,粘土含量较低,砂层连续性较好,结构松散;下部以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发育粉砂、细砂透镜体。按岩性组合、砂层数量、砂层连续程度、粘土含量高低等因素将第四系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和下段为含水层,中段为隔水层,由于第四系中段隔水层段的阻隔作用,下含水层段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上含水层段无直接的补给关系。第四系下含水层段补给条件差,富水性较弱。2、侏罗系砂砾岩含水层侏罗系三台组平均残厚333m。下距12下煤平均92m,该层主要由紫红色粉

5、砂岩、细粒砂岩、砾岩和砂质泥岩等组成,由下而上,一般可将其分成三个岩性段,其中第一、第二段中的砂砾岩夹层为含水层,第三段以粉砂岩层为主,为隔水层。上侏罗统砂砾岩在井田内1孔漏水,漏失量6.72m3/h,漏水点标高-281.70m。2002年*煤矿井检1号孔抽水试验水位标高-93.98m,单位涌水量0.00000772L/s.m,富水性弱。根据工作面瞬变电磁法探测报告,在测线120170、510550、600640m处,距巷道顶部70120m范围内,存在3处相对低阻异常区,分析为顶板上侏罗统砂砾岩小范围富水区,连通性较差,含水体之间的补给性差。3、三灰含水层厚6.456.55m,平均厚为6.50

6、m,下距12下煤层平均52.4154.14m,。该层顶部为黄褐色,向下为深灰色,细晶质结构,含少量燧石结核,坚硬中部有缝合线构造,产蜓科化石,具裂隙且充填方解石。井田内仅发现1孔漏水,其余均不含水,漏失量为2.4m3/h,2002年*煤矿井检2号孔三灰至五灰段混合抽水试验水位标高-175.01m,单位涌水量0.0000127L/s.m,富水性弱。4、五灰含水层第五层灰岩厚2.002.15m,平均厚2.07m,下距12下煤层26.3727.92m,平均27.15m。该层呈深灰色,细晶质结构,含泥质物,产少量海百合茎化石,具裂隙且充填方解石,产少量蜓科化石。井田内无漏水孔。2002年*煤矿井检2号

7、孔三灰至五灰段混合抽水试验水位标高-175.01m,单位涌水量0.0000127L/s.m,富水性弱。5、八灰含水层厚2.933.63m,平均3.28 m,为12下煤层直接底板,为工作面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该层为灰色,棕灰色,坚硬、层厚、块状,细、隐晶质结构,上中部产蜓科化石及海百合茎化石,偶见黄铁矿结晶体,底部0.3米显深灰色,含较多的泥质及炭质条带。2002年*煤矿井检1号孔八灰至九灰段混合抽水试验水位标高-176.59m,单位涌水量为0.00004169L/s.m,富水性弱。6、九灰含水层厚1.702.36m,平均2.03m,上距12下煤层11.4117.29m,平均14.35m。该层为棕

8、灰色,断面致密,性脆,块状,中晶质结构,具缝合线构造,充填方解石,质不纯,含泥质,偶见蜓科化石,有细微裂隙。井田内未见漏水钻孔,钻探取芯观察岩芯较完整,裂隙不发育。2002年*煤矿井检1号孔八灰至九灰段混合抽水试验水位标高-176.59m,单位涌水量0.00004169L/s.m,富水性弱。矿井在生产过程中,上下山多次揭露九灰均无水。7、十下灰含水层十下灰厚4.354.70 m,上距12下煤层44.7652.56m,平均48.66m。m。井田内有1孔漏水,漏失量3.08 m3/h,局部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和泥质,单位涌水量0.0069 L/s.m,富水性弱。8、十二灰含水层十二灰厚7.057.

9、72m,上距12下煤平均75.35m。该层含泥质较多,裂隙不发育。根据2016年施工的162-1、162-2补充勘探钻孔揭露,单位涌水量0.009750.0306L/sm,富水性弱,静止水位标高-393.90-398.30m。9、十四灰含水层十四灰平均厚8.79m。上距12下煤平均87.75m。根据2016年施工的162-1、162-2钻孔揭露,单位涌水量0.0082L/sm,富水性弱,静止水位标高-349.30-354.90m。10、奥灰含水层奥灰在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104.7m。上距12下煤层平均136.2m。根据2016年施工的162-1、162-2补充勘探钻孔揭露,单位涌水量0.005

10、60.0204L/sm,富水性弱,静止水位标高-142.3m。(二)主要隔水层井田发育的主要隔水层有第四系中部隔水层段、侏罗白垩纪三台组第三段隔水层段、17煤下伏隔水层组。1、第四系中部隔水层段厚18.8050.76m,平均35.18m。岩性由黄、浅黄、灰黄、灰绿色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及薄层砂层所组成.其中含粘土类114层,累厚5.7035.90m,平均16.48m。粘土塑性强,据滕北矿区地质资料,其粘土的塑性指数为19.822.6,砂质粘土的塑性指数为16.8。该层段连续性好,平面展布广,是本区较稳定的隔水层段。由于其阻隔作用,使第四系下含水层段、上侏罗统砂砾岩含水层及煤系内薄层石灰岩含

11、水层水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上含水层段没有直接的补给关系。2、侏罗-白垩纪淄博群三台组(J3K1s)三段相对隔水层段三段最大残厚252.70m。岩性为粉砂岩,泥质胶结,结构致密,富水性极差。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将该段作为防止第四系下含水层段水垂直下渗至煤系地层的一个较稳定的相对隔水层段。3、太原组泥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煤层隔水岩组(1)五灰至八灰段其间主要由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间夹薄层不稳定石灰岩3层(六、七上、七下灰)和薄煤层6层(9、10、11、12上、12上、12下),可有效地阻隔五灰与八灰间的水力联系。但也可在局部地段,通过开采煤12下煤层所形成的“两带”,发生水

12、力联系。(2)九灰至十下灰段其间主要由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所组成。可有效地阻隔九灰与十下灰的水力联系。(3)17煤层至奥灰顶段主要由17煤层以下岩层和本溪组岩层组成,岩性包括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和石灰岩。17煤至十二灰平均间距为29.77m,十二灰平均厚度为4.12m,其间25.65m部分以铝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自然状态下可有效地阻隔十二、十四灰与煤系内部石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本溪组为平均15.44m的铝质泥岩,有效地阻隔十四灰与奥灰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三、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1、水文地质调查通过查阅矿井地层综合柱状图、工作面附近钻孔资料和主要含水层抽放水试验资料

13、,掌握主要含水层相关参数。对地面进行调查,经调查地面无积水,无地裂缝。2、涌水量观测通过对12202工作面巷道掘进期间涌水量观测,巷道掘进期间基本无涌水,遇断层裂隙和局部低洼处有少量底板渗水,对工作面的掘进未造成影响。3、水文地质补充勘探(1)工作面“CT”探测我矿委托*勘探队对12202工作面进行坑透“CT”探测并提交*煤矿12202工作面巷道无线电磁波透视成像(CT)探测报告,根据该报告,在12202工作面内共发现5处异常区,解译断层11条,面内断层最大落差1.9m。面内未见岩溶陷落柱。无岩浆侵入体、冲刷带。(2)工作面瞬变电磁法探测 通过对12202胶带巷、轨道巷和切眼顶板瞬变电磁探测成

14、果的分析,工作面顶板上部030m内,有相对稳定的层状低阻区,电阻率值较低,结合相关钻孔资料分析,是由顶板泥岩、砂质泥岩及五灰引起,在测线120170、510550、600640m处,距巷道顶部70120m范围内,存在3处相对低阻异常区,分析为顶板三灰及上侏罗统砂砾岩小范围富水区,连通性较差,含水体之间的补给性差。12下煤“两带”发育高度波及不到三灰,工作面的回采一般不受三灰及上侏罗统砂砾岩含水层影响。工作面在回采至断层附近区域时应加强顶板观测。 通过对12202胶带巷、轨道巷和切眼底板瞬变电磁探测成果的分析,工作面底板下部030m内,有相对稳定的层状低阻区,电阻率值较低,结合相关钻孔资料分析,

15、是由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引起的,在测线100150、700740m处,距巷道底部中远区,存在多处相对低阻异常区,分析为底板十下灰、十二灰及十四灰的小范围富水区,连通性较差,含水体之间的补给性差,易于疏干。工作面在回采至断层附近区域时应加强底板观测。 结合12202工作面无线电磁波坑道透视探测成果中,圈定的FCT6、FCT8、FQ1及FQ2断层,上述断层在12202工作面井下瞬变电磁探测成果中均有异常反应区与之对应分布,说明断层发育区域存在相对富水区,工作面回采工程中可能会造成断层破碎地段产生裂隙,从而使水体通过断层进入工作面内,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对该断层发育区域加强水文观测和水情水害预报。4、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对工作面水文地质调查、观测和补充勘探,综合分析对工作面开采有影响的充水因素,分析评价可能对工作面开采有影响的各类水害。四、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及评价(一)地表水12202工作面对应地面为村庄和基本农田,无河流、水库、池塘、湖泊等地表水体。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