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968459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赞美中华文化的句子[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 不得不承认, 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 “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一方面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迷失。 这是多么可怕! 没有别具特色民族文化, 必然无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的尊重!【第 2 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

2、,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 价值历久而弥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 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 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第 3 句】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 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第 4 句】

3、首先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 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 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当然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 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 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 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 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

4、化。【第 5 句】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第 6 句】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 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

5、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 儒家传统思想中的 “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 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第 7 句】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 国学典籍含英咀华, 默而无言, 与你遥遥相对, 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第 8 句】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

6、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 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 新境界,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生动自然,又深刻有力,引发媒体聚焦解读。实际上,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此前习近平同志许多讲话都会融会经典、 不落痕迹, 不仅给人思考启迪、让人印象深刻, 也以厚重的国学根底,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领导人的文化修养。【第 9 句】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包

7、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 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 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 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 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 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第 10 句】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记得 20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著名学者季羡林应邀为北大学生讲讲“国学”,一个在当时颇显冷僻的题目。季羡林劝同学们找一个小教室,以免人太少, “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400 人的报告厅,连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在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这让季羡林热泪盈眶,认为大家对国学的热爱“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确,作为中华文明的观念载体, 国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花开满树, 标示着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之后的 “精神还乡”。科教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