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968324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关于写景的游记。这篇精读课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

2、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二、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抓住重

3、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 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开始增强,如果教师在这时好好引导,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游玩的机会。

4、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游玩时的顺序,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对于游览顺序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带着感悟进行朗读。五、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六、教学资源:与课文相关联的拓展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科书,PPT。七、教学策略: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

5、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3、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八、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读了课文第一和最后在一个自然段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 2、回忆课文内容,提问: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著名的景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3、反馈。4、师: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4、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再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明确作者的游览路线。】(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

6、后交流感受。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齐读)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山下最美的景色那就是美丽

7、的昆明湖了。 4、感悟昆明湖的“静、绿”。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师出示课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作者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昆明湖的特点的?前面写了昆明湖的静,这里又写了游船和画舫的动,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渗透写法,以动衬静】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滑船”应该是“划”,作者却用了滑冰的“滑”,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更突出了湖水的静】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学习第五自然段。过渡: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的美景,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1指

8、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学课文感受十七孔桥的壮观。师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师:读着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到十七孔桥上去,你最想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小结: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四)相关阅读链接记金华的双龙洞天心公园(五)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怎么想?(选材)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怎么写?(组材)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3、以“总分总”的方式,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六)小练笔要求: 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写一写“我们的校园”。附:本课板书设计18、颐和园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1、 总-分-总2、 首尾呼应3、 移步换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