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966972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将“飞”和“夺”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阅读和体验。教学要求: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并体味“英雄”二字的凝重与内涵。(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1、师生谈话,引出课题。师:(课前师生一起唱歌)同学们,我们多么快乐!是啊,当我们吃完早点,背上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时候;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匆匆忙忙赶去上班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街心公园的老人在悠闲地吟诗舞剑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种安宁、祥和其实就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今天,我们

2、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60多年前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课件出示课题)评析:这是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相机述说的一段话。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一起唱学生熟悉的歌曲,孩子们和教师在唱歌的时候,情感非常投入,此番话是教师根据当时的情境有感而发的。在以下的教学流程中,还有一些教师为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相机述说的话语,就不另作注解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阅读需求,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相机进行。2、学生读题,“课题中哪两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教师相机板书“飞”和“夺”。)评析:一篇文章,或明或暗,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线,这个

3、线索,就是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思路,就抓住了文章的纲;抓住了纲,就会纲举目张,教师就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课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章的主线,即“飞”和“夺”,从而理清了作者的思路。(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着“飞”和“夺”主要写了些什么?评析: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整体把握,才能实现长文短教。这一问题的设计,学生思考后就很快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2、教师深情述说,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师: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并不难,但我每次读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内心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三)、自主阅读,体验情感。1、默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围绕着“飞

4、”和“夺”,文中哪些地方令你非常感动?一边读,一边作批注。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读中指导。评析:要做到长文短教,必须在设计问题上花大气力。“疑为思之始、思之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必要。一般把作者思路作为设计问题的线索,使学生的思考解疑与作者的思路合拍,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四)、集体交流。说明: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重点内容总是为中心服务的,叙述都比较详细。抓住了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中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

5、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A、关于“飞”这一部分。 评析:这一部分学生对内容感知的重点是:为什么飞?(事情的起因)和怎样飞?(事情的经过)。对这一部分处理的重点有:起因:红四团28日早上接到任务,29日早晨必须赶在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的前面赶到泸定桥。抢在敌人的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经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感知内容,体味语言的重点。重点词句有:“翻山越岭;击溃阻击的敌人;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全身淋透了;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等。教学构想:1、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相机用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中议,议中读,联系上下文,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与感受。(1)

6、当学生谈到“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相机补充在行军途中,一位小战士吃生米的故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文中人物近距离对话。(2)当学生谈到“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和对岸的敌人赛跑”时,相机让学生理解“索性”这个词的意思。(3)当学生的阅读体验涉及到其它的点时,教师相机做弱处理,师生共议、共读。2、回归整体,融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中感受红军战士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精神。3、回扣“飞”的起因“红军战士为什么要这样赶时间呢?”学生齐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教师板书:28日早上29日早晨4、(课件

7、出示红军战士冒雨行军的场面)师: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同样的山路,同样的抢时间,同样的火把被浇灭,可不同的是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评析:“长文短教”的教学思想在“飞”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个比较明晰的体现。教学的切入点是“怎样飞?”“为什么飞?”教学中,学生并非依循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进行阅读的,而是从自己的阅读需求出发,从“令自己最感动的部分”来切入课文的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成为学生的重点直奔及情感体验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这里,是师生解读文本时在重点内容上的共同聚焦。当学生了解了红军战士是“怎样飞”以后,“为什么飞”这一问题就凸显

8、在师生面前。而课文中的这一部分的语言明白易懂。因此,教学中,学生一读而过。第五自然段的大部分内容,是借助课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学生只齐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同样也是长文短教的又一体现。相对“短文”而言,“长文”有着较多的内涵,在“飞”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点与点之间的跳跃与取舍,对课堂内容的精简,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有效地处理好“长文短教”与“完成目标”这对矛盾。B、关于泸定桥的险。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对内容感知的重点是:体验泸定桥的险。对这一部分处理的重点有:“13根铁链;并排9根;摇摇晃晃;心惊胆寒、直泻、撞击、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等。1、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读了之后,

9、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中“泸定桥离水面涛声震耳欲聋”这段文字,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师生共读、共议,再借助课件身临其境,感受泸定桥的险。3、自由读;齐读,感受桥的“险”。 评析:第六自然段既是对“飞”的承接,又是由“飞”到“夺”的过渡。因此教学中,对这一段的处理是“顺水推舟”,在“飞”这一部分之后,顺势进行,一气呵成。C、关于“夺”这一部分。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对内容感知的重点是: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英勇夺桥的?在这一部分中处理的重点有:其一,22位英雄英勇夺桥的壮烈场面;其二,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奋不顾身冲进火海的英勇场面。教学构想:1、学生在读完第

10、六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之后,教师接着读第六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相机播放课件嘹亮的军号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师:在“夺”这一部分,哪些地方让你最为感动?引发学生的自主表达。2、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1)、当学生谈到22位英雄英勇夺桥的壮烈场面时,课件相机出示课文第七自然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场景,想象22勇士英勇夺桥时的壮烈场面,有感情朗读。(2)、当学生谈到战士们奋不顾身冲进火海的英勇场面时,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相机重点词语的的意思,感受红军战士在生死关头的英勇无畏。(板书:冲)3、借助课件,再现课文七、八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战斗场面,升华情感,师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八自然段。评析:在“夺”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抓住重点,避免繁琐的分析,实现长文短教。突出的是文中的两个壮烈场面,尤其是第一个场面,特别震撼人心,这一部分成为了师生共同体验的重点。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利用多媒体课件,读中体验,进入情境,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五)、回归整体。1、师生共读首尾两个自然段,抒发情感。2、再读课题。师:多少年过去了,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让咱们再读课题。评析:教学首尾呼应,形成情感体验的“磁场”,使学生由心底里为文中的故事所感动,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