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964030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难咎其责的责任扩散摘要:在一般世人眼里,围观者如果对一个遇到危险或威胁需要救助的人“无动于衷”(不是真的无动于衷,其实每一个在场的人多少都有一种前去救助的冲动, 只因有其他人在场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无动于衷罢了)或袖手旁观的时候, 那些围观者是就会被世人送一顶“麻木、冷漠、于心何忍甚至残忍”的帽子戴上。新 闻媒体也是大肆冷嘲热讽围观者的麻木,从而一些社会上的所谓评论人士报上网上撰 文宣称社会“道德的滑坡”。凡此种种又有谁考虑到旁观者的心理因素,从人的心理角 度来考虑,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如果将社会道德的规范不加考虑,责任扩散的现 象是很难给那些围观的人贴一张“麻木、冷漠、残忍”的标签。从一

2、定程度上来说, 是不可以追究他们的责任的。关 键 词:责任扩散 责任扩散效应 旁观者效应 从众心理一、责任扩散的意义的界定 责任扩散,又称旁观者效应。它原指当一个与周围谁都不认识的人遇到危难需要 有人立即救助时,在其周围的每个人都迟疑不前,原因是每个人都觉得有别人在场, 自己不必担负救助的责任。例如,一少女落水或受到流氓的要挟时,如现场只有一个 人,此人可能见义勇为,立即实施救助。如现场有数人、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则有可 能彼此袖手,无人向前。像此种有旁观者在场而抑制了人的助人或负责行为的现象称 为“旁观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就是责任扩散。近年来,新闻媒介对围观那些落难者而无救助行为等这方

3、面情况的报道已是铺天 盖地,唾沫星子大有淹死这些“麻木、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之势。人们在感到震惊 与愤怒的同时无不痛心疾首大喊“道德的滑坡”,而很少有人考虑这类事件的心理上 的原因责任扩散。多人在场分散了个人的责任心与义务感,随之产生了等待、观 望的心理和互相推诿的倾向,弱化了人的责任动机。还有在刑事犯罪中,特别是团伙犯罪中,责任扩散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也就是为 什么团伙犯罪比个体犯罪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的原因。在团伙犯罪中,由于暗示与模仿 的诱发以及团伙情感的催化作用,个体“负责任”的意识会迅速弱化,产生一种罪责 扩散的心理,即一种“自己不需要负全部责任”的感觉,从而感到“安全”而胆大妄 为。据分

4、析团伙犯罪肯定会助长犯罪实施时的暴力程度。目前,三人以上的团伙犯罪 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从心理上来说人都有合群性,特别是孩子,因此未成年人单 独犯罪比成年人少得多。对未成年人来说,几个人在一起犯罪也是有心理依据的:如果单独干,一般胆子不够,一块儿干会形成“群胆”;还有就是责任分散,使犯罪行为责任扩散,心理压力要低一点。合群后的孩子更希望在群体里能够表现自己,树立 自己在同伙中间的地位和形象,为了表现自己够狠够勇敢以及对同伙的忠诚,在犯罪 时他们的表现一般会更极端。这就使得团伙犯罪时的暴力程度一般比单独干时更严重。二、目前心理学界对责任扩散现象的研究1 万圣节的实验在万圣节期间,美国的孩子

5、们有到居住地周围挨门挨户讨要糖果水果的习惯,借 此机会,研究者们作了这样一个实验:当孩子们来到实验者的住地“讨要”时带他们 到一个装有糖果的碗的跟前,说明每个人可以拿一块糖。对于一些孩子,让其独自一 人去取糖;对于另一些孩子,让他们一块儿去取糖。在他们取糖时,由一个在隐蔽处 的观察者记录每一个人所取糖果的数量。在孩子们取糖之前,还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其情绪活动。对第一组,让他们玩“彼 得说”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跳上跳下,拍手,围着圆圈加速跑。对第二组,当他 们进到房间向主人要糖时,出现一种古怪的、鬼一般的声音。对第三组,不作任何刺 激。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个人取糖、又没有情绪激活的情况下,儿童几乎

6、都遵守了实 验者的要求,很少有多拿糖的现象。在单个人取糖、有情绪激活(由怪声或剧烈的游 戏引起)的情况下,儿童平均多拿了0.25到0.28块糖。在集体取糖、无情绪激活或轻 度情绪激活的情况下,儿童平均多拿了0.5快糖。在集体取糖、高度情绪激活的情况下, 平均多拿了1.5块糖,是独自一个人取拿时的6倍。这一实验说明,情绪激活与群体情境都可能导致本能的“取抑制”。群体情境即 是一种责任扩散情境,大家都从一个碗中拿糖,多拿了糖果由大家负责,很少会追究 到自己个人身上。由此,人们就不大顾及社会要求与道德规范。2 巴荣的实验研究来自以色列海法市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心理学家格雷格巴荣发现,当你想通过电子邮件

7、征询某种答案时,你最好将信件逐件分发出去,这样会更有效,而以邮件组 的形式同时将信件发给许多人,则效果不大。因为当他们收到信时,发现你将这封信 同时发给了许多人,他们就会想其他人会给你答复的,从而忽视了这封信。为了验证这点,巴荣假装成一名学生,在“雅虎”网上申请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然后他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主要为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发了一封 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有一半人收到的邮件是单独发送的,另有一半人收到的邮件则是以邮件组的形式 发送的,每一组有四个人。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有1/3的人 给出了详尽的回答,包括具体的联系电话;而后一半人

8、中只有50%的人回信了,其中只 有16%的人给出详尽的回答。巴荣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他将这种效应与许多犯罪现场的旁观者联系 起来,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人们进行干预的责任感会减弱。在互联网中,邮件组 中的其他人就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旁观者。3 拉特纳的精心试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机情境,需 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 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位女实验员 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 位女士(女实验员)爬到椅子上够东

9、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 士跌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研究者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 有差别。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 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 试(即研究者的助手),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 成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效应,它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 象。 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在场的话,则他

10、向这位女士提供帮助就显得责无旁贷。如果 稍微具有社会公德的人,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如果有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场的话, 责任就不是很明确了,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当出头鸟,因此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 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三、责任扩散的现象及其心理分析1 消费人群中的责任扩散消费者在购物中会产生规避风险的行为,尤其消费者对产品特性不了解时,会购 买信誉佳或大多数人在使用的产品。因此强调“全国销量第一”,虽然很老土,但总 是有效。尼桑在美国推广CEFIRO车时,就借各种媒介,不断告诉消费者,它获得美国 及日本“最佳宁静车奖”,“系出名门”,“物超所值”,使得CEFIR O车成为1996年 美国十大风云商品

11、中唯一入选的汽车品牌。美国CEFIR0牌车就是利用了人群中的责任 扩散现象,合理获得消费者的心理青睐,使车子的品牌和宣称的性能“先入为主”的 “侵占”消费者的心理。人们都说那个牌子好,我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成了大 多数消费者的共同心理。2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责任扩散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有一种比较盛行的教育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如果操作 得当,其存在的优点和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不可言喻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就 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 要明确活动规则,确定每个组员的责任,以避免“责任扩散”,而使小组嬗变为学生 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3 群

12、体腐败中的责任扩散心理 近年来,国家反贪局抓捕的贪官污吏是一批接一批,而且还有很多是“窝式的” 或“串式的”。像简阳的二十多名贪官污吏被“丢翻拣顺”,这是值得人们思索的一 桩串案。二十来名科局级干部涉及经济罪案, 11个市委常委 “进去”了8个, 7个市长 副市长“进去”了3个。当特定范围的群体,辨别不清眼前发生事件的情况时,由于思 维的惯性,于是往往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别人都这么干,为什么我不能?细细分 析,这种“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是一种自欺欺人心态支配下的“积极从众”,这 往往是群体犯罪的心理基础。在其他刑事犯罪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干的人越多责 任便越扩散。这种“积极从众心态”便是

13、仿效心理,便是造成许多党政干部内部发生 “窝案”、“串案”的直接原因。四、责任扩散现象的解决和利用 如果说对人的心理现象能和对人的生理现象一样予以理解和支持,那么人的责任 扩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尽管说责任扩散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有的时候,其存在确实和社会道德是相悖的,我们作为社会人,也不得不考虑这 个问题,如何使责任扩散的心理现象的弊端降低到最少,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和继续长 时间探讨的话题,因为对于责任扩散它的弊端到底怎么处理?心理学界也还没有一个 定案,所以本文就笔者的一点理解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是以前面的事例小组学习为例来阐述我的这种看法。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

14、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成员个人的学 习,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会出现成员不积极参与群体活动的现 象,为了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必须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织的个人责任。这 就需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1)角色互赖,即在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不 可或缺的,不能替代的,这些角色不仅明确了每个组员的任务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个人 的价值,避免了某些组员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2)责任承包,即小组的总课题被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人承担一个子课题,小 组完成总课题的质量取决于完成子课题的质量。比如,一个小组要准备一份关于环境 污染的报告,可以由不同的组织

15、分别完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分 报告,由此组成一份完整的报告。(3)随机提问,即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的质量。 由于是随机提问,每个成员都可能代表小组来展示活动成果,如果不积极参与小组活 动,就可能在被提问时难以回答,使整个小组得到不好的评价。也就是说,任何一个 组员不好好学习都会影响到全组,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个组员 认真投入小组活动。(4)个别测试,即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帮助,但是,教师在检 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应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并且要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 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一方面,学生再也

16、不能以小组为掩护来逃避 学习责任,因为在测验中的表现会暴露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测验中的良好表现能对小组的总成绩有直接的贡献。(5)代言人不定,每次均由组长主持活动、明确分工,然后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 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伙 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得好些,对其他同学来说, 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另外,因小组的不断变动,“代言人”也不断变化,每个学 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 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1999年版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现代心理学周晓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社会心理学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