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9640145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把铁路修到_去五年级语文教案(一)草原学习目的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络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入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习难点联络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A案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醒课题1.课前交流

2、: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4.老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考虑: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表达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答复,归纳并板书:风光美美人情美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1.简介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

3、光展现出来呢?如今,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得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词语比拟:“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假如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4、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适,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句子比拟:在这境界里,连骏

5、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_原的美丽风光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

6、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1.出示课题。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洒脱”:(1)可

7、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非常洒脱”?(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考虑: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答复,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4.

8、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适宜。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热情迎接:(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

9、是几个人的热情还缺乏以表达)。激情相见:(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老师随机采访:刚刚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假如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2)感情朗读,读出冲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1)出示课件:联欢的工程有些什么呢?(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欢的传统工程,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妙的相聚,

10、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仍然盘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妙,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妙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设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

11、哪一个精彩的瞬间?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五、配乐朗读全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二)将相和教材分析p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严密联络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学情分析p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长远,内在联络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

12、络。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展排练,在班上演一演。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考虑,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老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引导教学。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