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9638393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师说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师说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一、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第1 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 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 业”、“解惑”。第二层(第2、3 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 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第 2 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

2、的标准, 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 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 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第 3 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第 2 段和第 3 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中心论点。第 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

3、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 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二,疑难词句解释。分析:(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 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 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 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

4、”前理解,即“于吾先后 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 “愚”是形容词。(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 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 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 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

5、中心论述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 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 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3 段中,又运用孔子 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 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 了他的观点。(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 深刻含义。分析: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

6、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 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 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有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 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7、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 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在的说法, 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 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分析: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 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

8、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 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 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 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分析: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 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

9、族的“智” 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 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 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 “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 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三、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

10、黎,后世又 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 25 岁中进士, 29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 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 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 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 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

11、目牵 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 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 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四、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 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 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 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12、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 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五、古今异义词。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六、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 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课文中出现25 次,

13、它的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 次,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

14、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5分段。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段意论点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 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 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 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

15、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论点七、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 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 )分析第 1 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 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 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 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 “以”译为“靠”。全句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