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632888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师版)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一般不考),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A、 “.者,.也。”这是文

2、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B、“.,.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2、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4、(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5、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吾长见笑于大

6、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4、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7、)6、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

8、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省略介词的宾语。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9、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句,又叫主谓倒装句(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甚矣,汝之不惠! (3)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 分析:例(1),联系上下文,这是赵国局势紧张之时,赵胜平原君心急如焚,用激将法,向魏国信陵君求救时说的,是责备的语气。“安在”即“何在”,“公子”,尊称信陵君,“急人之困”意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信陵君是一个重情义、德高望重之人,解人之困、急人之急,是他受人敬仰的精神品质。因此从语境看,此句句序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是谓语前置句。2、宾语

10、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

11、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

12、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3、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4、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

13、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反馈练习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惟弈秋之为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良人未之知也 甚矣,汝之不惠故燕王欲结于君 牛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A B C D1、B 【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是主谓倒装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2、从句式角度看,和“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组是 ()申之以孝悌之义 是寡人之过也唯君图之微斯人,吾谁与归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A B C D2、D 【解析】“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是判断句,是一般句式,都是定语后置句。3、从句式角度看,和“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相同的一项是 ()A舆薪之不见B求人可使报秦者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D 【解析】例句和D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4、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卿欲何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然,籍何以至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