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讲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9632476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专题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散文专题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散文专题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散文专题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散文专题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专题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专题讲座(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散文创作与初中散文教学一、散文的流变 何为散文?笼统的来说,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具体来说: 1 、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2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

2、仍使人们受益。 在中国经典中,对散文有非常生动的描述: 1. 文采焕发。晋 木华 海赋: “ 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 2. 犹行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 “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 散文是 “ 集诸美于一身 ” 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很有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其流变和分类如下: 1. 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

3、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3)唐宋散文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

4、作品,著名的 “ 唐宋八大家 ” 也在此时涌现。 (4)明代散文 先有 “ 七子 ” 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 “ 皆自胸中流出 ” ,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5)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 “ 义理 ” 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 13 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

5、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现代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 “ 我 ” 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

6、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7、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 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

8、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 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

9、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春等。 (4)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

10、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 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2. 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3.

11、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学科义理阐释过后,作为读者和教者,就一篇具体的散文文本,如何将其读出内在的情感和意境,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探讨的话题。 二、怎样读与教散文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散文是为自己而写的,而好的作家总能揭示出人类的共同境况,即写的总是自己

12、,又总是整个人生和世界。 所以反推,我们读散文的时候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在这篇散文中,你读出怎样一个作家,二是这篇散文又对你自己的现实生活能产生怎样的触动。 有一位老师根据上面这一点,建议这样处理 7 年级上中的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是 居里 夫人的我的信念、张晓风的行道树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从我的信念中可以追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究竟何在?也许有人说我们要学 习居里 夫人那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那么对于不打算投身于科学的同学来说呢?他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从我的信念的课下注释中我发现,这篇文章是选自现代人的智慧,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智慧”出发,来寻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 居里

13、夫人能教给我们怎样的“智慧”? “智慧”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让人生活得更快乐,那么“智慧”应该是人人都去积极追求的。带着这样的理解,学生很有兴趣去发现 居里 夫人的人生智慧,这可以让她们发现文章中的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求学时艰苦的生活在 居里 夫人的眼里却是“美好的回忆”,如 居里 夫人竟然将“逆来顺受”当成一种美好的品质,如 居里 夫人能欣赏生活中得很多琐事,甚至“对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等等,学生能够发现很多。这样一来,学生在了 解居里 夫人的同时,也对人生的意义和智慧进行了思考,而这种思考对于学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行道树,因为化“忧愁”为“快乐”本身就是一

14、种最大的人生智慧。 而人生寓言就更不用说了,关于“人生”的“寓言”,当然更是要教给人们一些生活的智慧。这样这一单元的若干文章都可以通过这个主线串联起来,我想,它对于学生的启发一定是更为深远也更有意义的。 以上这样的文本理解究竟怎样,我想老师们自有自己的评价。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 刘锡庆 先生有一个精辟而形象的说法: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它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表现个性、抒发情感、描绘心态。这是散文的文本特点也是教与读散文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们的文本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

15、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因为他们一般较少考虑这些问题,或者几乎不曾这样考虑过问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较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往往从“我要怎么教”入手,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但是,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 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 把散文教成

16、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都是不顾文章体式的表现。 2. 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 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3. 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 这一现象尤其突出。 散文教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应该抽象笼统地谈“披文入情”;而应该研究:这一篇独特的“文”,具有这样独特的体式,将会传达怎样独特的内容?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诚然,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与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但是,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所抒写的人与事,和新闻通讯中的“人”与“事”不同,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